我们总是说“天高地厚”。天确实高得看不到边,但地到底有多厚呢?
有很多人都会留意到,我们在盖房子的时候,挖地基甚至会挖十几米;尤其是在打水井的时候,会打多米深;钻探油井的时候往往会钻到地下几千米的地方。目前,地质勘探所钻到的最深深度为地下00米。由此可见,“地”确实够厚的。
那到底有多厚呢?我们都知道地球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球体,赤道半径是千米,南北极半径是千米。也就是说,从地球表面赤道上的一点,穿透地心到地球另一面对应的一点,有千米;从北极点穿过地心到南极点,有千米。即使我们钻到地下00米,也不过是地球厚度的1%而已。形象些讲,地球就好比一个苹果,我们打的00米的深度,连个苹果皮也没有钻透呢。所以,钻机想把地球钻透只能说是妄想。
地壳
地壳深度介乎于5公里至35公里之间,是地球最外层的结构。海盆下比较薄的海洋地壳是由含铁镁的硅酸盐岩石组成的。比较厚的大陆地壳则是由含钠钾铝的硅酸盐岩石构成。由于大陆地壳的主要构成元素是硅和铝,因此也称为硅铝层。同样,海洋地壳被称为硅镁层。
地壳和地幔的区别有两部分。首先,地壳和地幔间有一个不连续面,导致地震波的速度变化,称为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造成莫霍面的原因是面上方的岩石包含长石,而下方的岩石不含长石。第二,铁镁堆积岩和橄榄岩之间有一个化学不连续面。
很多构成地壳的岩石年龄在1亿年左右,但已知最老的岩石年龄为44亿年。因此可以推断,地球在那时就拥有一个固体地壳。
地幔
地幔深度达2,公里,是地球最厚的层。地幔底部的压强高达×帕(约万个大气压)。地幔由富含铁和镁的硅酸盐岩石组成,和地壳相近。虽然地壳是固体,但是高温使硅酸盐拥有足够的延展性,以在很长时间内缓慢流动。
地幔的对流在地面上体现为板块运动。物质的熔点和粘度随着压强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地幔越向下压强越大,因此地幔上方的部分比下方的部分更容易流动(化学变化也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地幔的黏度介乎-Pa·s之间。作为比较,水的粘度约为10-3Pa·s,而沥青的黏度为Pa·s。
地核
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kg/m3。由于地表物质的平均密度只有约3,kg/m3,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地球核心区域有密度更高的物质。关于地核的更多信息则来自地震学研究。
地震学测量显示,地核由2部分构成:半径为1,公里的固体内核和裹在外面的液体外核,总半径3,公里。固体内核是由英格·莱曼在年发现的,成分主要是铁和镍。
在45亿年前的地球早期,高温熔融的状态使较重的物质下沉到地球中心,较轻的物质上浮到地壳,这个过程称为行星分化。地核的成分因此可以推断为80%的铁、镍,以及一些轻元素。其他的重元素例如铅和铀,不是含量过少,就是同其他轻元素结合而留在地壳里。内核甚至被认为是由铁晶体组成。
液体的外核包裹着内核,成分也是铁和镍,还有少量的轻元素。
最近的研究显示,地核最内部可能富含金、铂和其他亲铁元素。
组成地球的成分和普通球粒状陨石和太阳外部的成分有很大关系。地球的成分同普通球粒陨石相似,而与另一种顽火辉石球粒陨石完全不同。在年初,包括弗朗西斯·伯奇在内的很多科学家在这个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地球物理学。两种陨石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之原因是生成顽火辉石球粒陨石的环境必须是极端缺氧的环境。这使亲氧的元素部分或全部保留在和地核相同的合金中。
发电机理论认为,外核的对流,以及科氏效应为地球创造了磁场。内核由于高于居里温度而不能保持一个稳定的磁场,但是可能对外核产生的磁场起了稳定作用。
最近的研究显示,内核可能比地球的其他部分转得快。在年8月,一些地球物理学家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称地球的内核每年比地表多转0.3至0.5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