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水星记》

一、概述

《水星记》是郭顶于年11月25日发行的专辑《飞行器的执行周期》中的第五支曲子,以环绕太阳运行的水星为创作灵感,讲述了水星无法脱离轨道,也无法靠近太阳的故事。歌曲本身的特点就不在此赘述了,笔者作为音乐门外汉实在没有什么发言权,各位读者必定已有数于心。

《水星记》歌曲简谱

本文主要讲述《水星记》背后的故事(小故事两则,歌词讲的哪个故事大家仁者见仁),通过对水星与“信使号”的介绍带大家走近曾经太阳系中最神秘的行星。

二、小故事两则

水星在整个银河系里,是最接近太阳的行星。水星记说的是两个“质点”之间的故事,一个是水星,另一个是飞行器。

2.1、古老的水星绕日

水星作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亿万年来一直在围绕着太阳的椭圆轨道上做着周期旋转,在漫长岁月中独自茕茕(水星是八大行星中唯二没有天然卫星的,另一个倒霉蛋是金星),孤寂于自己的轨道。

水星与太阳

同时,作为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也一直在承受着最严酷的曝晒,环境相比其他行星更恶劣,昼夜温差巨大。纵使如此,水星始终如一,落寞却又坚定,既不会在近日点更近一步,也不在远日点远离一分,只能一直这样循环往复到最后。

2.2、“信使号”的故事

在轨道上孤单运行了数不清的年岁后,水星也曾迎来“水手10号”的短暂拜访,但是陪伴她的还是要算“信使号”探测器。

环绕水星的“信使号”探测器

年“信使号”探测器进入了水星轨道,成为首个围绕水星运行的天体(尽管还是人造天体),结束了水星长久以来形单影只的情况。水星也许会高兴,终于有其他存在愿意欣赏她的面貌,发现她的美,了解她的一切,倾听她的故事。

三、故事的结局

3.1、水星与太阳的结局

虽然水星因为自身的自转速度,既无法靠近也不能原理,只能绕着太阳徒劳的转圈,但是这也不是永远的——大约再过50亿年,这么长的时间足够改变沧海桑田,甚至可以让“日月可鉴”中的日月发生改变,太阳也会衰老,由恒星膨胀成一颗红巨星。此时太阳的燃料也开始耗尽,亮度接近今天的两千倍,体积也会大幅膨胀,最外层可到今天的地球轨道附近。

太阳向红巨星转变

到那时候,水星才会与太阳相拥,被太阳接纳……

(注:在太阳衰老途中,随着太阳引力的减弱,太阳系行星的公转轨道半径会逐渐变大,因此地球大概率不会被吞噬,只有水星、金星在劫难逃。可能细心的观众老爷发现,前面说的唯二没有卫星的也是这俩倒霉蛋。)

3.2、信使号的归宿

“信使号”是勇敢的,敢去追逐,敢去爱,漂洋过海也去看你。

再浪漫的故事都会有结局,“信使号”的故事也即将到达结尾——在奔向水星6年与陪伴4年之后,他逐渐耗尽了燃料,已经越来越无力了,垂垂老矣……

“信使号”拍摄的卡路里盆地

但是,他依旧为水星深深着迷,也是为了自己的使命,一往无前,一去不返。水星两极地区存在的水冰充满了吸引力,“信使号”降低自己的轨道硬着陆于此,以一个直径15米的“陨石坑”作为自己墓碑,长眠在观测了一辈子的水星的怀里——一生追逐你,最后拥抱你。

四、水星的身世

4.1、水星身份简介

水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的一颗类地行星(也是最小、距日最近的一颗),体积是地球的5.6%,质量是地球的5.5%,外表与月球相仿,通常我们仅能在春秋季的黎明或日暮时分光线较暗的时候才能在地平线附近看到一点水星的闪烁星光。

地球与水星对比图

水星与太阳距离极近,仅有0.38天文单位(天文单位为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在水星上观测到的太阳比地球上大8倍。

水星和地球上观测太阳大小

为了避免太阳近在咫尺的强大引力,水星公转速度极快达到47.4㎞/s(地球为30㎞/s),仅需88天既可绕太阳一圈——因为这八大行星中最快的速度,水星获得“墨丘利星(英语:Mercury;拉丁语:Mercurius)”的称号,即罗马神话中飞翔的信使,意指只有速度最快的神才可匹敌。

带着翅膀的信使之神墨丘利

关于水星中文名的由来,实际是与“阴阳五行”相关:古代社会认为宇宙也是遵循大道的,于是“日”被称为“太阳”,“月”被称为“太阴”,最早观测到的行星按照“水黑、金白、火红、木青、土黄”的原则根据观测颜色命名,遂称为“水星”(因为稀薄的大气无法反射足够的阳光,因此看起来总是黑的)。

在逐渐的行星演化中,密度低的物质被推挤至星球表层,部分化为气体形成了水星薄薄一层的大气,并在太阳炙烤与太阳风的剥离下,大气层变得更加稀薄。白天因为阳光照射,水星温度可达度,到晚上后因为大气保温效果差,温度骤降到-度,如此大的温差也是太阳系之最。

因为缺少大气的保护与风雨侵蚀,水星上不可避免的存在许多陨石撞击产生的环形山,它们还有非常有意思的命名规则——类似于以科学家命名的月球环形山,水星环形山以文学家、音乐家和艺术家命名,在已有三百多个名字中其中还包括了“李白”、“杜甫”、“白居易”、“关汉卿”、“曹雪芹”和“鲁迅”等21个耳熟能详的中国名字(截至年)。另外,水星上的山谷以天文台命名,悬崖以科考船命名,山脊以科学家命名,平原则以水星在不同语言中的名称命名。

因为其神出鬼没、形迹可疑,水星是中西方星相学中的“宠儿”,人们更常提到的是“水星逆行”、“水逆”等词,希望早点结束,调侃几句希望能尽快时来运转——但是“水逆”实际是观测中的错觉,因为太阳系不同行星公转周期差距,在运转追上地球或者被追上时,看起来似乎水星在反向运行。事实上各行星也都有逆行周期:水星每隔天逆行20天,金星每隔天逆行41天,火星每隔天逆行72天,木星每隔天逆行天,土星每隔天逆行天。

解决水逆的法子

4.2、水星研究历史

在两千多年前,人们一度认为早晨与傍晚的水星是两颗不同的星星,在古代中国称之为辰星与昏星,而古希腊称之为阿波罗与赫尔墨斯。一直到公元前年,古希腊人才发现这实际上是一颗星星。

(1)远望水星

由于距日太近,观测时会被太阳光芒干扰(甚至淹没),且因观测时间大都只能在黎明或黄昏,不够强的对比度与大气扰动的干扰导致观测水星成了一件难事,只有在日食食甚和水星东、西大距这几次机会才能够用肉眼勉强辨认出水星(在地球上观测行星与太阳的夹角最大时称为“大距”,水星与太阳最大夹角只有28°),以至于据说哥白尼一生都未曾见到水星,在他的《天体运行论》中关于水星的部分数据只能采用其他天文学家的观测数据。

被用来衬托水星观测困难的哥白尼

可以说水星是一颗在各方面都给天文观测制造困难的天体,天文学界对她的了解即便不是太阳系中最少的,也是最少的那一批的,甚至一度比远在天边的天王星和海王星还陌生。

但是即使到了望远镜问世后,水星依然是遥不可及,渺小的天体也只能被观察到模糊的斑点,依然无法揭开水星的神秘面纱一窥庐山真面目,于是天文学界的观测重点从水星位相和表面特征转向轨道研究,并在随后的水星近日点进动研究中发现了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结果有偏差,直到后来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后才得以解决。

对水星自转周期的研究也是颇有故事:在望远镜诞生之初,天文学家们发现永远只能看到水星的一个面(就像月球只有一个面对着地球),于是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帕雷利推断水星也被太阳锁定了。但是这样的话水星背日面因为常年没有阳光照射而寒冷异常,这在年通过探测水星背日面的微波辐射后被证明是错误的——水星背面比预想的温暖得多。于是年美国天文学家戴斯和佩滕吉尔利用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对水星进行了持续观测,发现水星自转周期实际为59天,因此实际上水星也有日出日落,周期为天(两倍于公转周期)。因为水星的公转与自转周期,以及地球的公转周期之间存在着混杂了必然与巧合的微妙关系,称为“轨旋共振”现象,导致天文学家们被长期误导。

(2)奔向水星

数百年来对于水星自转周期的误解说明,远距离的观测是不够的,先还要了解更多信息,就要去接近她。但是,水星探测的众多技术难点也阻碍了探索的脚步:首先,探测器在抵达水星时具有极快的速度,如何进入水星轨道就是第一道难题;其次,太阳巨大的引力对水星轨道上的探测器影响极大;第三,在太阳附近的炎热环境下保持工作状态也极为困难;最后,及时到达水星,没有大气也增加了环绕或着陆任务的难度。除了技术难题,最初人们普遍认为水星与月球相似且复杂度低,缺少研究价值。

在综合以上难点情况下,在人类不断迈向宇宙的时候,水星理所当然地被大家忽视了,迄今为止仅两个探测器曾勘察水星,分别为年发射的“水手10号”(Mariner-10)和年发射的“信使号”(MESSENGER),另外还有“贝皮-科伦坡”(BepiColombo)则正在飞行途中。

随着人们对水星的了解加深,这颗太阳系中除地球外唯一具有明显全球性磁场的星球仍是人类空间探索的一个重要目标,对我们了解星星的起源与演化、磁场形成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在向着水星表面地质环境、外逸层、内部结构与组成、磁场与磁气圈等要素的探测与研究不断深入过程中,期待有朝一日终于可以一览水星全景。

水星探测主要内容

4.3、水星探测器概述

在人类科技前往水星的征途上,尽管在数十年时间里只开展了3次水星探测任务,但它们的使命是紧密联系的:“水手10号”开展了初步的全面探测,了解水星的基本概况,随后“信使号”和“贝皮-科伦坡”则针对发现的问题开展深入研究,都在为解开水星之谜、促进科学发展、推动文明进步不断前行。

(1)水手10号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研制与管理的“水手计划”已先后发射探测器前往火星和金星,计划中最后一个探测器“水手10号”也于年11月3日启程前往水星考察水星大气特征、表面地质特征与其它物理特性,并顺路考察金星。

作为第一个前往水星的人造探测器,“水手10号”必须面对前人没有挑战过的困难,于是当时美国科学家们展开了一场杰出的表演。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克服太阳引力的影响——探测器在奔向水星的路上受到太阳引力的速度会一直加速,不仅影响飞掠星球表面时观测的质量,还会阻止探测器进入环水星轨道。

经过计算,想要减速到能被水星引力捕获,光减速过程消耗的能量就与从地球前往木星途中的能量相当,携带这么多燃料在当时条件下是不现实的。

这第一个难题就足以扼杀整个计划,于是想要达成目标就只能用曲线救国的方式了——既然不能减速进入环水星轨道,那就采取飞掠水星表面的方式进行观测!

年2月科伦坡提出一个利用金星引力对飞行器进行减速的方案。减速后“水手10号”将进入一条周期为天的椭圆形绕日轨道(正好为水星公转周期2倍),这样可通过微调实现每天与水星相遇一次,在这次相遇实现观测——但是,坏处是永远只能看到水星的同一半表面。

在经过三个月旅行后,“水手10号”终于在年2月5日达到金星并反馈了第一批珍贵观测资料,随后在引力的作用下改道前往水星,在3月29日飞过水星表面上方千米处,正式进入预设绕日轨道。

飞掠水星的“水手10号”

在运行一个周期后,“水手10号”于年9月21日再次登门拜访,这一次对水星的南极地区进行了成像观测。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飞过水星时,镜头对准了北极地区。

完成三次邂逅之后,“水手10号”消耗完了所携带燃料,已无法进行其他观测任务,安心成为一颗绕日运行的人造卫星。在太阳光的强辐射下,“水手10号”上的电子设备也许已经全部损坏——虽然她已无法被地球追踪或观测,但是仍然在围绕太阳做周期运动。

“水手10号”探测任务首次对水星进行了详细的图像采集(因为水星与太阳夹角太小,地球上的及近地轨道上的天文望远镜无法进行安全摄像),传回了多张图片,涉及超过45%的水星表面,揭开了水星面纱的一角:水星与月球非常相似,到处都有陨石坑,地势纵横起伏,并且没有曾被地表水侵蚀的痕迹,大气稀薄且温差极大。最重要的是,“水手10号”确认了水星上有明显磁场(仅为地球强度的1%),在这样小体格、慢自转的天体上较为少见,这引起了科学家们的猜测与兴趣。

水星磁场示意图

其中在发回的第一批材料里包含了一个陨石坑图像,后来以美籍荷兰天文学家柯伊伯命名(“水手10号”地面控制小组成员之一,发现了海王星轨道外带状区域,在任务开始6周后去世),用以纪念为这一项目付出心血的所有科技工作者。

(2)信使号

想要进一步了解水星,仅仅依靠飞掠观测是不够的,因此继“水手10号”之后,“信使号”(MESSENGER,水星英文名也以古罗马信使之神墨丘利命名)也紧跟前辈步伐,于年8月3日搭乘德尔塔-2运载火箭开启水星之旅,并在年3月18日进入水星轨道成为首颗围绕水星探测器。

得益于三十年间燃料技术的进步与火箭运载能力的提升,“信使号”得以携带更多的燃料去挑战阻拦前辈的拦路虎——“信使号”携带燃料的重量达到总重的55.6%,但是依然不够减速到足够进入环水星轨道。

面对老难题,新时代的人们再一次发挥了他们的才智,找到了这一次的得力帮手——“引力弹弓”。“信使号”在奔向水星的旅途中,先后进行了5次轨道修正并6次飞掠系内行星(地球1次、金星2次、水星3次),借助这些星球的引力逐渐减速,最终于年3月18日进入周期为12小时的椭圆水星轨道(近水点只有千米,远水点超过千米,主要是为了在可能接近水星的同时也尽量减少受到水星表面热辐射的影响)。

漫长的“信使号”任务

水星距离地球为万千米,以“信使号”的速度三个月就可以到达水星(绕道金星的“水手10号”也只用了4个月),但是等最后进入环水星轨道时,已是离开地球足足六年半之后,行程总计长达79亿千米(多跨越了接近90倍的距离)。

相比于进入预定轨道的困难,承受太阳附近(距日万千米)的高温和强辐射相对更容易解决一些。“信使号”通过布置遮挡板并及时调整姿态,使探测器上的仪器能总体保持在一个合适的工作温度。

“信使号”结构

“信使号”的英文名“MESSENGER”其实是MercurySurfaceSpaceEnvironmentGeochemistryandRanging(水星表面形貌、空间环境、星体化学及测距)的缩写,体现了本次探测的主要目标。

本次“信使号”无论是工作寿命还是探测的数量与质量都远远超出了预期——在四年的水星探测任务里,“信使号”进行了地毯式拍摄(拍摄了数十万张照片,在年3月6日完成对水星的全球测绘),还探测了水星密度与质量、表面化学成分和结构、两极沉积物、大气和磁场等内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改写了世人对水星的认知。

水星结构

“信使号”一系列发现中最引人注目的还要算通过自带的中子谱仪和激光测高计证实了两极永久阴影之中的陨击坑深处很可能存在水冰的发现,结束了科学家们长达三十年的等待(年观测水星时发现了北极的雷达反射率很高,当时就推测在终年无日照的极区有冰的存在)。但是同时科学家们认为,水星上存在液态水的可能性极小,基本都是两极的气态水与固态水,不适宜生命栖息生存。

“信使号”在陪伴水星四年后,在年底耗尽推进剂导致轨道开始衰减,并于年5月1日迎来了寿终正寝的日子,在国际劳动节这一天,结束了劳碌的一生——北京时间凌晨3点26分以km/h的速度撞击水星,以留下第一个“人造陨石坑”的方式结束了长达十一年的探测任务。

(3)“比皮科伦坡”号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水星的奥秘,年10月20日欧洲航天局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合作的“比皮科伦坡号”(即提出“水手10号”飞掠水星方案的科学家科伦坡)水星探测器发射升空,预计在年12月5日进入水星轨道并开展为期2年的探测工作。

“比皮科伦坡号”示意图

“比皮科伦坡号”携带了欧方的水星行星探测器(MPO)和日方的水星磁层探测器(MMO),分别对水星表面与内核、磁场与磁气圈两大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帮助人们更好了解水星环境、探索地球与太阳系的起源等重要科学问题。

五、作者记

“信使号”探测器一生只为了水星,水星的一生也只环绕着太阳——亘古游弋的水星的爱深沉并绵长,但没有“信使号”的爱那般热烈与快意,明知结局却奋不顾身。

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爱总是给人留下慨叹。

水星与“信使号”比起所爱来说都是那样渺小,但是在犹如流行掠过夜空的短暂一生中,与其顿足不前度过平淡的一生,不如大胆去追求,就像“信使号”,穿过宇宙,越过星辰,送上拥抱。

(注:但是,舔狗不得house,不要向水星这么舔,最后只有人家年老之后才被接纳……望大家在勇敢追求爱的同时,也要自尊、自爱~加油哦~)

“信使号”与水星

六、说明

图片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因网上信息来源繁复不易辨别,作者专业程度有限,难免出现差错,还请各位指教。

七、参考文献

杜梦:《行星系列之水星》,《科幻画报》年

宁靖:《飞向太空的人类文明——信使号探测器》,《百科探秘(航空航天)》年03期

李崇寒:《探测"第二地球"有多难?神秘的水星:哥白尼都没见过》,《国家人文历史》年

李泽元:《水星的探测与研究进展》,《地球化学》年

卢昌海:《给天文学家出难题的行星——水星》,《现代物理知识》27卷第4期(总期)

王帅:《水星探测意义及发展历程研究》,《国际太空》年11月

肖沐:《“贝皮科伦布”的水星探测之旅》,《百科探秘》

闫丹:《水星构造特征及演化》,《地质科技情报》9年7月第4期

叶楠:《图解深空探测史水星探测》,《太空探索》年

佚名:《“难得一见”的水星》,《百科探秘(航空航天)》年03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