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首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11月8日1时16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第三次航天员出舱活动,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出舱活动,也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有女航天员参加的出舱活动。航天员出舱活动期间,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先后完成了机械臂悬挂装置与转接件安装、舱外典型动作测试等任务,全过程顺利圆满,进一步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来源:新华网)
一箭三星!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五号卫星A星B星C星
11月6日11时0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三星”的方式,成功将遥感三十五号卫星A星、B星、C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次飞行。
(来源:新华网)
国产系列装备实现海底1万米保压取样
“试验区为西菲律宾海盆及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水深米—米。课题组用自研的系列装备,成功获取了这一深度范围的宏生物、沉积物、水体保压样品和微生物原位过滤滤膜,并保证样本转移过程压力变化均小于20%。”近日,浙江大学海洋学院陈家旺教授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此举填补了国际上全海深度保压取样设备的技术空白。
陈家旺介绍的系列装备,是由其团队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课题“建设深渊生物资源勘探、获取、培养及保藏技术体系”研制的设备。其于8月11日至10月8日参加“探索一号”TS21-1航次,并顺利完成验收海试。
据了解,针对深渊生物资源取样及开发利用,可以阐述深渊多细胞生物的基因组结构特征及与其共生的微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机制,建立深渊生物基因资源以及代谢产物的评价和开发体系,为后续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生命体系的建立等工作提供了基础,推动了对深渊生物生命特性的研究。
课题组成员、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阮东瑞介绍,宏生物保压样品有助于对维持大深度生物在原位状态下DNA、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可解决自获取后由于压力逐渐变化而导致其携带信息缺失的问题,为探索生物适应深海极端环境的研究创造新的素材。
(来源:科技日报)
央企提前投运核能供暖工程山东海阳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
国家电投11月9日宣布,年—年供暖季即将到来之际,其“暖核一号”——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二期万平方米项目在山东海阳提前6天投运,供暖面积覆盖海阳全城区,惠及20万居民。此举使海阳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同时,海阳居民住宅取暖费每建筑平方米较往年下调一元钱。
海阳核电一期工程1、2号机组,已累计发电超亿千瓦时。
国家电投表示,该项目投运后,海阳核电1号机组成为世界最大热电联产机组,替代了当地12台燃煤锅炉,每个供暖季预计节约原煤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烟尘吨、氮氧化物吨、二氧化硫吨,相当于种植阔叶林公顷,同时减少向环境排放热量万吉焦,有效改善区域供暖季大气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
70万平方米核能供热厂内换热首站。
海阳核能供热原理图。
海阳核能供热还有效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70万平方米供热项目实施后,全厂热效率由36.69%提升为37.17%;此次万平方米供热项目投运后,热效率更提高至39.94%;而万平方米供热项目可将热效率提升到55.9%,是原来的1.5倍。若海阳核电两台机组同时开展万平方米供热,能源贡献力相当于再造一个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
(来源:科技日报)
G60科创走廊“十四五”规划公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发布
11月8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召开。
11月8日,第四届进博会期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以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在国家会展中心“四叶草”举行。
进博会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十四五”先进制造业产业协同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和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指标体系》等文件相继发布,为九城协同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其中,《规划》瞄准国际先进产业体系,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数字经济、未来科技五大先导产业,勾勒了产业链贯通、价值链互补、供应链对接、数据链共享、创新链整合“五链协同”路径,为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先进制造业全面协同发展制定了施工图。
会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发布,利用金融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先一公里”按下“快进键”。不同于其他基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兼顾盈利性和公益性。该基金50%的份额将重点投向九城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早期项目,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以专业金融团队市场化运营方式,助推更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的松江,今年1-10月地方财政收入.87亿元,在连续数年高增幅基数的前提下强劲增长19.4%,创造出连续70月正增长。腾讯科恩实验室、优图实验室等一批创新要素加速汇聚,G60脑智科创基地即将进入产业化阶段。
(来源:澎湃新闻)
世界经济论坛启动“先驱者联盟”推动落实气候目标
世界经济论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期间宣布启动“先驱者联盟”(FirstMoversCoalition)。其创始成员包括亚马逊、苹果、空客、波音等跨国企业,旨在利用大型企业的购买力推动净零排放技术的发展、加快实现《巴黎协定》气候目标。
“先驱者联盟”是世界经济论坛与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合作发起的。其旨在提供一个平台,使企业作出采购承诺,以为低碳技术创造更大的市场,并最终使得脱碳技术商业化。
据悉,该平台涉及八个行业,其中七个(钢铁、水泥、铝、化工、航运、航空、公路货运)造成了全球碳排放的三分之一以上,而这些行业尚未出现足够经济的清洁能源选项。第八个行业则是直接空气碳捕获(directaircapture),其可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帮助实现全球净零排放的目标。该行业同样需要技术领域的创新以实现商业可行性。
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表示,要想让创新者和投资者在应对气候危机的行动中发挥作用,就得有明确的市场需求。“先驱者联盟”将利用这些大型跨国企业的购买力之和,引导企业和市场需求向低碳技术倾斜。
(来源:中新网)
火星陨石“流浪”到地球之谜首次破解
火星上的托廷陨石坑。图片来源:CNET网
地球在过去的数十亿年里遭遇过无数陨石撞击,其中一些陨石来自太阳系的其他星球。据今日宇宙网站近日消息称,科学家们已知至少块火星岩石降落在我们地球上,但它们在火星上的确切起源地以及它们是怎么到达地球的一直是个谜。近日,天文学家利用人工智能(AI)终于追踪到其起源:其中一块陨石正是万年前从火星托廷火山口被“抛射”进太空,最终来到地球。
此次,包括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行星科学家安东尼·莱根在内的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包含万个火星撞击坑的数据库,使用AI机器学习算法进一步缩小了候选的陨石来源地——这其中,托廷是第一个和地球上火星陨石相匹配的陨石坑。托廷陨石坑作为火星上一个相当年轻的大型撞击坑,位于一片火山比较活跃的地带,附近区域遍布熔岩流造成的痕迹。在一场激烈的喷发活动中,托廷陨石坑内部的熔岩被“抛射”起来,先是进入太空,其中一块熔岩又无意中进入了地球的轨道,并最终出现在地球表面。
有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应是由陨石带来的;而已有证据显示,在20亿年前,远古火星其实是一颗具有宜居性的行星。因此,地球上的火星陨石也引发了一些联想——行星之间会以陨石这种奇妙方式传递物质,未必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带来生命元素,携带了微生物的岩石可能会一直在太空中“流浪”,也可能有非常小的概率,最终降落在一颗宜居星球上。
研究团队表示,知道陨石的确切来源,可帮助人类填补火星及其地质过程的缺失环节。而这些在地球上的火星“碎片”,则可向科学家“透露”很多红色星球的重要信息。
(来源:科技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