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会诊 https://m.39.net/disease/a_5782285.html10月11日约0时16分,吉林长春和松原、黑龙江哈尔滨、辽宁沈阳等多地网民均声称目击到类似陨石的火光,多位网友发布视频,确证看到了疑似陨石坠落时产生的火光,从视频画面中看到,天空瞬间划出一道长光,突然爆炸般扩大而照亮整个天空,如同白昼。那么陨石是如何形成的呢?会坠落到地面吗?所有陨石的前身都是天上的星体,与地球一样,都是绕着一个主体星球公转,具有确定的公转轨道半径和速度,互不相干。但是,在太空中,各个星体的公转轨道一般都很大,轨道相互之间总是存在交叉现象,即轨道交汇,如同公路的十字路口。当两个星体存在轨道交汇时,如果两个星体刚好在交汇处相遇,就可能出现刮擦和碰撞事故,这就是流星和陨石出现的原因。以地球为例,在太空中,除了很多可以观察和确定轨道的大星体外,还存在无数的小天体,它们大小不一,小到直径几厘米,大到直径几十上百公里,这些天体因为相对太小,我们一般很难观察和确定其轨道,这当中就有许多小星体与地球公转轨道存在交汇。当这些小天体在轨道交汇处与地球相遇时,就有可能发生流星和陨石坠落现象,根据小天体与地球在轨道交汇处的远近和轨道动能大小,可以作如下分类:1、远距离相遇星体:小星体与地球相遇时距离大于15万公里。这类天体特别多,由于这些星体自身不发光,对于体积较小的天体,我们一般无法观察和确定其轨道。这类星体一般对地球不构成威胁,对地球来说是安全的。也不会形成流星现象或坠落地面的可能,因为距离地球太远,地球引力对其几乎不产生影响。2、近距离相遇星体:小星体与地球相遇时,距离介于地心外约~公里之间。这类星体与地球相遇处于地球大气层外,地球大气层厚度最大半径约为公里(含地球实体半径),地表外大气层只有多公里。这类小星体被地球捕捉的可能性决定于小星体的轨道动能,即小星体的质量和速度,一般情况下,地球不大可能捕捉它们成为地球的卫星或变为陨石,这是因为小星体距离地球较远,地球引力作用微小,改变其轨道能力有限。这类星体对地球具有一定的安全隐忧,但总的威胁不大,与地球刮擦撞击的概率很小,相对来说仍是安全的,例如年7月25日发现的“0K”的小行星,就属于这一类型。3、地球大气层流星:这类星体与地球相遇在地球大气层内,在地心距离公里以内,地表公里以外。表明这类小星体与地球相遇时处于地球大气层内,当地球与这类小星体相遇时,就会与地球大气层摩擦,形成发热发光现象,星体表面因摩擦产生高温,表面脱离成为发光尘埃,甚至可能发生空中爆炸,这就是晚上看到的流星,流星白天很难被观察到。流星能否被地球捕捉变为陨石,决定于流星的质量和轨道上的运动速度,即轨道动能的大小。对于高速运行的大质量流星,轨道动能很大,无论是地球引力,还是流星与地球大气层的摩擦阻力,都不足以改变其运行轨道和消耗其轨道动能,大部分流星在瞬间就会穿越地球大气层,然后仍沿原有轨道或稍微更改轨道后,继续运行而远离地球,对地球不再构成威胁。因此,流星只要不发生爆炸,很难坠落成为陨石,一般流星划过是不会留下陨石。这是因为:轨道动能很大的流星,其轨道速度很大,与地球的相对速度一般高达上百米每秒,而地球大气层直径不足2万公里,而流星划过的大气层一般远小于2万公里,甚至只要几十上百公里,因此小星体与地球大气层摩擦时间长则几分钟,短则几秒钟的时间。因此,这对于轨道动能很大的小星体,在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地球对其轨道影响和动能损耗都不大,甚至因为地球的弹弓效应,这类星体还有可能加速离开地球,因此,这类流星也很难被地球引力捕捉,或被大气层阻力耗尽其轨道动能,这样,它们成为地球陨石的可能性就很小,对地球也不构成实质性的危害。而对于速度较慢且质量较小的低轨道动能的流星,由于地球的引力和大气层摩擦的双重作用,损耗其轨道动能后就有可能被地球捕捉。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被地球捕捉后,首先是成为地球卫星而绕地球公转,显然,由于这个卫星处于地球大气层内,因此在公转期间会被大气层持续摩擦,最终质量变得很小,轨道动能被耗尽,最后自由降落到地面成为陨石或尘埃。这类小星体对地球有一定的威胁和破坏力,但并不是很大。因为能被地球引力和大气层阻力改变轨道的星体,一般质量小,轨道动能小,被大气层反复摩擦后质量变得更小,甚至变为尘埃,因此对地球威胁与危害并不大,总体来说,流星对地球仍是安全的。那么,对于10月11日东北三省出现的流星,从视频分析,持续时间很短,虽然中间类似有爆炸现象,但爆炸碎片不大,发光范围和强度依然不大,持续时间短,所以这颗星体被地球捕捉成为陨石的可能性不大,这是一颗流星,在划过地球大气层后,已经迅速逃离了地球。这是因为:这颗小星体的整体轨道动能较大,速度很快,视频显示其与地球摩擦时间很短,只有几秒中的时间,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地球很难改变其轨道而被地球捕捉,它与地表距离大约在公里左右。如果能被地球捕捉,一般是先成为地球卫星,卫星在大气层摩擦时间较长,最后被大气层消耗其轨道动能后再坠落成陨石,因此发光时间一般较长,而不是瞬时消失。4、近距离与地面刮擦体:这类星体与地球在轨道交汇处相遇,几乎接近地面,甚至与地球刮擦碰撞。由于小星体与地球的轨道交汇相遇时接近地表面,甚至穿过地球实体,此时小星体就极有可能与地球的地表实体刮擦,甚至与地球对撞。这类星体一般质量较大,速度很大,所以轨道动能很大,在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初期,不能被地球引力和大气层摩擦力改变其轨道,也就无法捕捉,所以快速进入地表面,造成与地球刮擦碰撞事件。这类星体对地球具有极大威胁和杀伤力,例如通古斯爆炸、明朝的天启爆炸、印度的死丘事件等,都属于这种情形。小星体与地球发生刮擦碰撞,并不表示这些小星体会落到地球上变成陨石,恰恰相反,小星体与地球的碰撞是弹性碰撞,小星体常常被弹开得更远,因此而被逼改变轨道而迅速远离地球。因此,小行星与地球的刮擦碰撞,一般不会留下陨石,即使发现陨石坑,也只表示小星体与地球发生了碰撞,而小星体早已被弹离,小星体因为仍然具有很大的轨道动能,在轨道惯性恢复或改变轨道后,仍然继续公转而远离地球。事实上,大多数天体碰撞事件,一般都是找不到陨石的,在月球上满是陨石坑,却几乎找不到陨石或星体残核,在地球上大部分陨石坑中,极少有陨石残核的,通古斯爆炸和明朝天启爆炸都没有发现陨石。小星体与地球刮擦破坏力很大,其原因是:因为小星体的轨道动能较大,说明速度和质量都较大,当小星体与地球表面近距离接触时,即使不发生刮擦碰撞,由于小星体与地球相对的高速挨近运行,对地球大气将形成强烈挤压,因此产生巨大的气压冲击,形成空气震荡波,造成对周边物体的气压性破坏和气压波位移,具有类飓风特征和类地震特征。同时,星体高速运动与大气摩擦会产生高温,导致其表层脱落形成尘埃,因此导致空气浑浊,光线昏暗,形成腾升的蘑菇云,当星体经过时因遮挡阳光还会造成瞬时黑暗。由于相对速度很快,地球又无法捕捉,所以,刮擦和碰撞发生的时间很短,往往就是几分钟甚至几十秒时间。当然,星体与地球近距离发生刮擦碰撞的概率很小,因为两颗星体的公转周期较长,两颗星体相遇并发生刮擦碰撞的周期很漫长,有的长达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才有一次,所以概率很小。同时星体越古老,就有可能曾经发生过碰撞,而一旦发生过一两次碰撞后,两个星体会被逼改变轨道,因此后续就可避免再次发生碰撞。因此,人类对于星体碰撞也不必过度担忧和恐慌,因为概率实在是太小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449.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