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陨石,朗斯代尔石,柯伊伯带,工业CT。
话说,这陨石钻石,听着就高大上,跟咱老百姓有啥关系?
还真有!
这玩意儿可能藏着太阳系早期的秘密,比地球年纪还大,搞不好能颠覆咱们对宇宙的认知!
最近,科学家用工业CT扫描了一种高碳陨石,发现里面藏着一种叫朗斯代尔石的“陨石钻石”。
这可不是地球上那种亮晶晶的大钻石,个头只有微米纳米级,得用显微镜才能瞧见。
但它可不是一般的石头,它可能形成于65亿年前的柯伊伯带,比地球老了20多亿岁!
科研人员通过工业CT技术,清晰地看到了陨石内部朗斯代尔石的分布情况。
图片和视频显示,这些微米纳米级的朗斯代尔石,有的像一堆小芝麻粒粘在一起,有的则散落在陨石内部。
两种不同的形态,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形成方式:撞击型和沉积型。
撞击型的朗斯代尔石,顾名思义,是陨石撞击产生的高温高压形成的。
在工业CT图中,撞击点周围的朗斯代尔石呈现出黑白色,像炸开的烟花,这是撞击产生的激波留下的痕迹。
而沉积型的朗斯代尔石,则是在陨石内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慢慢“长”出来的,常常伴生着其他硅酸盐矿物。
这两种朗斯代尔石的发现,不仅证实了陨石钻石的形成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研究早期太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
高碳陨石的氧同位素异常,指向了柯伊伯带的起源。
柯伊伯带,是太阳系边缘的一个神秘地带,那里可能保存着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物质。
通过研究陨石钻石,我们或许可以解开太阳系起源的谜团。
朗斯代尔石的微米纳米级结构,也引发了另一个疑问:地球上是否存在类似的物质?
目前的研究表明,地球上的结核结构与陨石中的朗斯代尔石团聚体完全不同。
地球上的结核通常是均匀致密的层状分布,而陨石中的朗斯代尔石则是微米纳米级的个体团聚体。
这种差异,或许与地球和陨石不同的形成环境有关。
一些人认为,研究这些微米纳米级的“小石头”有什么意义?
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就为了研究这些对日常生活毫无影响的东西,值得吗?
其实,科学研究的价值,并不在于它能否立即转化为经济效益,而在于它能否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
探索宇宙起源,了解地球的过去和未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就像我们仰望星空,并不仅仅是为了寻找一颗宜居的星球,更是为了满足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这些陨石钻石会不会像电影里演的那样,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可以用来拯救世界或者毁灭世界呢?
或者,它会不会成为未来的一种新型材料,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9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