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

是现在越来越多人在讨论的话题

有的人奉为经典,凡事必谈断舍离,却没有真正的运用到生活中

有的人觉得只是一些理论,根本没什么实际效用

作者山下英子本次重新再版了《断舍离》,增补了不少内容

让本书更易懂,更接地气

这次,跟着cici一起,我们重新来学习“断舍离”

让我们的生活也一起轻松、精致、幸福、美好

本文摘自山下英子《断舍离》

第四章

“活在当下”“结果反馈到自身”“给予”镌刻心中,

不断地深入断舍离,

找回自由呼吸的美好空间,

怡然自得地享受人生。

01没有“出”,则难获自在

又是老生常谈,断舍离即“出”。

如果只是垃圾·废品,“扔掉”即可。如果是与自己关联已经终结的杂物或是失去效用的杂物,可以扔掉,或循环利用,以合适的方法“排出去”。

只进不出的空间,会让我们的生活停滞不前。

关于年的东日本大地震想必大家记忆犹新,据说当时,很多人从灾区被救援回来后,却在避难所离开人世了。在参加日本内阁府的“‘生活品质’提升研讨会”时,听说这种现象与“排泄”有很大关系。

避难所会提供盒饭等食物赈灾,所以即便存在很多不便之处,也算是能保证灾民的营养。但是,据说因为厕所的数量不够,很多中老年人忍着不上厕所,逐渐影响身体,抵抗力变弱。而且厕所也很容易堵塞,很多人想去又去不了,所以上厕所这件事对灾民的身心有很大影响。由此看来,排泄对人是件大事,也是人的一个盲点。

当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时,我们马上想到要给灾区“送吃的喝的”,很少人会想到“送厕所”。这也是因为我们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获取东西”上。

我们自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一直被各种各样“不准排出”的要求所束缚。曾经听过一句话——只有人和宠物会便秘。与野生动物不同,只有人和宠物是不能随心所欲、随时随地排泄的。我们常常忍耐生理需求,逐渐被动地接纳这种习惯,形成一种自觉的潜意识。

同样,我们也不能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扔垃圾,必须要遵守垃圾回收时间表和垃圾分类的规定,即便是扔无用的东西,也得在限制之内。

因此,夸张点说,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总把衣柜、壁橱、天花板顶、地板下等都当作了垃圾放置场”。

也就是说,住所出现“排泄”阻塞后,住在这里的人也变得散漫、没有精神,总是提不起劲儿投入生活。结果,生活变得越发无聊和枯燥。如果到这种地步,已经谈不上“怡然自得的生活”了,并不是“收拾收拾家务”就能解决的了。

除了杂物,“排出”的“出”对感情生活也很重要。

两者看起来不同,其实本质是相通的。下面是一位断舍离实践者的故事。

02体验谈9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才不会被他人的观念所左右

断舍离大会上有各种各样烦恼自己“无法放手杂物”的人前来参加,其中有一位叫作早智(匿名)的女士,从她灰暗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她内心非常苦恼。

“我很痛苦,无法放手已经走了的儿子的遗物,大块头的东西已经处理了,就是无法再继续处理其他的了。我真的不能这么一直难受下去,想尽快地处理掉,往前走。”

但是我听出她话里的不自然,便问道:“‘不能这么一直难受下去’是你自己的想法吗?”早智女士摇摇头。她说这是周围人劝她的话,而她自己还沉浸在悲伤中。

当我说出“不要压抑自己的感情,你可以痛痛快快地哭出来”后,她甚至有些感激涕零。早智女士之所以为自己无法前进而痛苦的原因不在于她无法处理孩子的遗物,而是没有允许自己释放感情。听到那些充满善意的劝诱,她无意识中全盘接受,才把自己真正的情绪闷在了心中。

我告诉早智女士,自身要尤为注重自己最真实的感情,而不是受其他人的观点所影响。

首先就是打开盖子,让感情发泄出去。无论花多长时间也没关系,只有把感情全部释放出去,才能迈出真正的第一步。

03获得主体性的生活方式

“很多罪犯的家或是出现犯罪的家,总是乱七八糟地扔着很多东西,生活很颓废。”

曾经听警界人士和媒体记者这么亲口说过。

我认为这种现象其实是某种“原因与结果”的具象化,在断舍离上称为“相”。

一般说到“相”,人们会立刻想起有代表性的“手相”“面相”,“相”也指从“看得见的世界”的相关信息来判断其背后“看不见的世界”的状况。因此,在“犯罪”上,“乌七八糟颓废不堪的居所环境”则是犯罪者的“相”的外在表现。人们不能轻易地改变手相或者面相,但是我们居所的“相”是可以改变的。

我在讨论会上经常引用德国诗人歌德的名言:

“人最大的罪就是不快活。”

犯罪的出现可能是有其直接原因或导火索的,但肯定是不快活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催生犯罪者的不快活的原因很可能有“乌七八糟颓废不堪的居所环境”的因素。

我们需要强烈认识到“居住环境自带的强大能量”,正如我再三强调“改善居住环境,最重要的就是‘排出’”。

那么,有意识地“排出”后,到底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大变化呢?

生活产生“流动感”

人生出现新陈代谢

明白了舍弃的辛苦,就更慎重地对待获取

有意识地入手对自己发挥更好机能的东西

不久,物品量压缩成适度,生活范畴也得到最优化

因此,很多人因断舍离而“成功减肥”,还有的人“开始存下钱”了,这也是“饮食”“财务”上意识改革的表现。

相反,有些人“想要提高生活品质,把钱花在了家装上”。

改善与杂物的关系的同时,我们的内心也在发生崭新的变化。

之前总是马马虎虎地过日子,而现在在摄取东西时,也能同时从时间轴(现在)与重要度轴(自己)两方面考虑问题,掌握了如何保持空间的平衡感和关系度的方法,把“此时·此地·自己”的思维方式化为己有。

换句话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主体性的生活方式。

04抛开家庭关系的烦恼

开始实践断舍离后,最初碰到的一个大难题就是与家人、同居人的关系。当一个人看自己的东西的视角改变后,别人的东西在自己眼中也会变得很碍眼。

很多人看到别人的东西觉得碍眼,心头直冒火“我这么辛苦地收拾东西,居然成了这副样子”“为什么要把这些破烂货带回家”!

人也是动物,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空间内的话,就会相互划定势力范围。这种势力范围就是每个人天生具有的“认可欲求”——要承认我、要明白我——的表现。与撒尿来划定范围的狗不同,人是用物品来圈定的。这种范围欲求越不被满足,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行动表露出来。

另外,相互体谅的意识越是薄弱,就越觉得对方的东西是破烂、是垃圾,越碍眼。导致不留神就脱口而出:“快把你这破烂扔掉!”甚至连生气都懒得生气,直接随手处理掉,惹怒对方,引起争吵。

在和别人同住的居所实践断舍离时,尤其要注意不管自己多介意别人的东西,也不要随意地处置。

即使是家人,被人随意处置东西就意味着“原本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决断的领域被人侵犯了”。不仅是这些东西,别人人生的所有选择·决断应该属于他自己。

当我们觉得对方的杂物看起来是垃圾或者废品时,就要认真地承认他的“认可欲求”。很多时候展现出自己“想要理解对方”的姿态,反而能让“圈地”行为稳定下来。

但是,现实大部分情况是“越是介意别人东西的人,其实越没有充分收拾自己的东西”。

这些人带着被害者意识总把责任推向他人,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根深蒂固的消极情感。

还有“他为什么不给我收拾收拾”——依赖别人的消极态度也只会增加自己和他人的压力,丝毫没有让状况改善。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才好呢?这里有个诀窍。

自己心情愉快地对自己的东西进行断舍离。“断舍离,好厉害!”“一旦入道,心里神清气爽!”……当实践断舍离时的愉快心情表达出来时,对方也会受到感染,消解不愉快。“眼见为实”,这种享受断舍离的样子才具有说服力。

另外,说话也要讲究方式,比如说,“快扔掉这个垃圾”就没有“你挑挑自己喜欢的东西吧”中听。我们常常因为缺少相互体谅、相互尊重价值观的习惯,而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头上。因此,当我们想责备别人时,可以试着考虑下别人做出让自己不满行为的原因,同时尽快抛掉“希望对方做出某些行为”的期待。

这并不是简单的事,不过,只需要有意识地反省“糟啦,我是不是对他期待过高了?!”,就会自然地产生体谅他人的想法。

其实,人的烦恼大部分来自人际关系的问题,这些烦恼绝大部分都是源于“单方面的期待过高”——过多地给对方施加自己的价值观。这种过度施压总跟随着关心和爱护一同出现,因此,越是亲密的家人或恋人越容易出现这种问题。

这种情感处于看不见的心灵领域,再怎么提醒,这种情感也并非能容易抛开的。因此,要通过杂物的断舍离,一点点地积累经验,学会抛开期待和执念。

当对别人抱有期待,或是要责备别人时,要立刻意识到“首先自己要做好!”,主动地开始行动。在不断地体验、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好如何与人保持恰当的距离,学会抛开人际关系的烦恼。

在这里介绍一个案例。

05体验谈10当我抛开对他的期待后,他也开始改变了

美香女士(匿名)几年来一直坚持断舍离,体会到精神上的解放感,但是她的烦恼来自有收藏癖好的先生。虽然她多次苦口婆心地告诉先生断舍离是多么有趣又有意义的整理术,但是丈夫总是丝毫不感兴趣。

他爱好收藏,不断地购买、囤积。东西多得书房也盛不下,还租借仓库来放。而他收藏的东西有17台电子管收音机、20幅画作、化石块、陨石块、一大衣柜的硬币、套古典CD和书籍全集套装、册藏书。最震惊的是仓库里还有未开封的纸箱子。小心地打开一看,居然是在网店拍回来的绳文陶器的碎片!堆了整整两大箱子。

美香女士觉得再这么下去自己家就变成大魔窟了。与忧心忡忡的她相反,她的先生根本就听不进去劝阻,而且愈加顽固起来了。

有一天,当她目送先生出勤上班时,望着先生逐渐缩小的背影,她突然心头有些难过。与工作上越来越大的责任相反,先生的脸色越来越疲惫。“他到底觉得自己家里住得舒服不舒服啊?”美香女士去看了书房一眼,东西多得都溢出来了,连地板都看不见了。整个房间显得乱七八糟,昏暗不堪。

第二天,她就这么对先生说道:“让我收拾一下你的房间吧,我会让书房变成让人舒舒服服的新书房。”

她并没有说“赶快给我扔掉”,而是换成“先把东西放在一个临时保管地吧”。

首先,美香先把东西分类。先生最喜欢的电子管收音机放在墙内收纳柜里,美观漂亮地展示出来。化石和陨石是每个月放在玄关处进行展示。

看到自己的藏品能装饰在玄关,先生心里美滋滋的。以前总是一副“我绝不扔这些宝贝”的顽固态度,却被认真保管那些没展示的东西的妻子的背影所融化,脱口而出“也不需要这么多东西”。最后,先生把贵重的化石和电子管收音机捐给了乡土博物馆,东西的量大幅度减少了。

这就像北风和太阳谁能最快让人脱下衣服的故事一样。美香女士并没有强硬地处理先生的东西,而是让丈夫感受到什么叫舒适的空间,让他主动行动。他们只做了一个约定——一年之后确认保管的收藏品的状况。在这个基础上,两人又一起商量了下那些未开封的东西以后怎么处置。

现在,先生也不像以前那么爱买东西了,而美香女士也摆脱了以前“让别人去收拾”的强硬观念。

06遵守三大原则,收获怡然人生

在翻阅那些讲成功学的商业书籍或励志书籍时,我发现一个特征——每一本书都是长篇大论围绕着下面的三大原则来展开阐述的。

活在当下

结果反馈到自身

给予

这里的“给予”相当于断舍离的“舍”。在前面介绍“舍”与“弃”的异同时,我说过“舍”有“施与”的意思,更抽象一点就是“出”的意思。成功,乍一听像是不由分说地填充自己全部的贪欲,但其实是正相反的,只有不断地放手、舍弃、施与他人,才能形成流动的循环。

“活在当下”“结果反馈到自身”的思维和“时间轴为现在”“重要度轴为自己”的思维是相通的。对杂物挑选取舍的两个标准与开拓人生的方法两者相通并非偶然。

我们每天都在做着大大小小的选择和决断,也在不断地入手大大小小的东西。而这选择、决断换个角度看就是“时间”和“精力”,而入手物件就是入手了杂物附带的“情感”。也就是说,这些东西象征着“时间”“精力”和“情感”。因此,利用断舍离,只保留自己喜爱的物品其实就是提升花费的时间、精力的质量。

“现在”的“自己”压缩物量,只入手保留与自己关联度较高的物品也表现出“心灵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磨合”。我们来试着讨论一下这个原因。

物品,即“有具体形态的不会移动的存在=物体”,没有外力作用,它们会一直停在某处不动。但是我们的心灵总是在瞬间回到过去——那时候真好啊,转瞬间又飞到未来——总有一天,我会……它们瞬息万变,行踪不定。

不过虽然没有具体形态,心灵却以我们入手的物件的集合为形式,在我们的身边留下了情感痕迹。比如说那些象征着不安、因担忧未来而囤积的过多消耗品,那些象征着过去辉煌和荣光的纪念品。

当我们对这些“痕迹”司空见惯,当“痕迹”融入日常生活时,我们就过多地忽略了“现在”。只要这些情感的物化物在我们身边一天,它们就会作用到我们的意识和无意识一天,逐渐阻碍着我们去珍惜“现在”。

正因为如此,当我们把杂物以“现在”“我”“高关联度”的维度进行压缩,我们就能“活在当下”,逐步向成功的三原则靠拢。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功价值观。有钱就是成功还是有名就是成功,每个人有自己的定义。不过,不同的成功人士共通的一点就是拥有“人际关系”财富。我自己也深刻感受到断舍离给我带来的巨大的人际关系财富的积累。

心理上最大的变化则是能够以“坦然和真诚”面对自我和他人。这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的事情。

而清理居所中摆得乱七八糟的“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只入手和保留那些“必要·合适·愉快”的东西正是“坦然和真诚”的体现。总是保持“无论向谁展示,无论被谁看见都没关系”的居家状态要比想象中更能促进自信心的建立。

那些来家里做客的人常常一脸惊讶“真的是哪个柜子都这么干净整洁呀”。虽然作为断舍离的传播者,这些情况对我来说是极为平常的事情,但实际上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别的不说,最重要的是,断舍离并不是花时间费精力的家务劳动,而是充满“愉快感”的居所保养方法、让人生获得自在·自由的护理工具。因此对我来说,断舍离是极为平常的事。

坦然面对自我的思维·感觉·感受,就不会出现表里不一的自己,也是开诚布公地展示自己。也就是说,自然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也逐渐地消除了对方的戒备心,也加速了自己碰见“机缘”的速度。

“机缘”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词让人想到一个词——啐啄同机。

雏鸡欲出时以嘴吮卵壳声为“啐”,母鸡欲使小鸡出壳而吃壳为“啄”,只有“啐”与“啄”同步进行时,雏鸡才能破壳而出。

从原意引申出来的“啐啄”指的是弟子欲悟道,师父倾囊相授,引导其获得开悟的境界。如果我是雏鸡,那么人生中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机缘就是母鸡。当我欲破壳而出时,因为绝妙的机缘,获得了外部的协助。

换言之,在断舍离的指导下,实践“活在当下”“结果反馈到自身”“给予”成功三原则的过程中,自我内部的变化与外部的协助两相吻合的机缘会越来越多。

在重视“啐啄同机”的整体世界中,这种两相吻合也被叫作“机·度·间”。

机机会、机缘

度程度、力度

间间隔、节奏感

技艺精湛的整体师能够准确地抓住对象身体所需要的“机·度·间”。

我利用断舍离,也在迅速地提高自己抓住人生“机·度·间”的准确度。这种准确度就像是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各自的齿轮“咔嚓”一声咬合住一般。

这种大大小小的“咔嚓”声带来的珍贵奇妙的感觉,我在人生中遇见过无数次,其中印象深刻的一次发生在几年前的某次研修旅行上。

某次,坐飞机去海外参加研修,因为各种碰巧,我没有坐上自己预约的位置,被升到了头等舱。

那是我第一次坐头等舱。最巧合的是我的邻座居然是自己非常尊敬、憧憬多年的一位实业家。

在钻研磨炼断舍离的过程中,我也多次参加他的讲座和学习会,但是从没有机会和他这么面对面一对一地直接对话。对话虽然并没有什么大道理,但是在飞机上的谈话让我感慨颇深。

这次偶然的机缘让我感到“自己现在的工作并没有问题”,我内心获得了极大的鼓舞,这种感受直到现在记忆犹新。

这里还有一个案例。是一位家庭主妇在默默实践断舍离的过程中,同我一样出现了“啐啄同机”的、意想不到的事件。很多人都说因为那次事件,她的人生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

07体验谈11断舍离后,我竟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家

知华女士(匿名)特别喜欢《家庭主妇》杂志,总是从头到尾一页一页地反复看。她自从成了家庭主妇以后,就绞尽脑汁地在各个方面厉行节约,目的是未来买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知华女士总是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囤积便宜的东西,比如“今天价格打七折,干脆全买了”“能多积分,尽量下雨天去买东西”等一些“现在用不上,以后总会用上的某些东西”。因为,她总觉得能省钱就是“好主妇”的标准之一。

遇到断舍离后,知华女士有种被彻底颠覆的感觉,冲击了她觉得理所当然的消费方式。

从断舍离的角度看买卖的话,对于那些销售自己筛选的高质量商品的店铺来说,顾客宁愿花大钱去购买。比如说,与其积累积分去获得一些粗糙的产品,倒不如把这些小便宜舍弃掉。

知华女士现在才意识到,自己不能纠结几十日元的小折扣,而是要看自己现在需不需要这个东西。于是,她把所有的积分卡都扔掉,明确了自己买东西的标准——自己需要的不是积分卡,需要的是商品。

而且,在食物消费上她的角度也发生了变化。“与其节省饭菜的钱,倒不如高高兴兴地把钱付给那些为自己提供精心制作的美味菜肴的人。”逐渐地她开始发觉食物的丰富和美味,尝试了五谷杂粮配蔬菜的素食,结果一发不可收,饭菜钱也大幅度下降,而且因为不怎么用油,锅碗瓢盆直接能用水洗,连洗洁精也省下了。

以此为契机,知华女士意识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并不需要太多的东西。于是,她一下子把大衣柜、收纳箱、柜台桌、两面镜子、30件衣服处理了,把昂贵的海外版内饰家装书装了三大纸箱捐给了图书馆。

然后,她从剩下的家装的书和杂志里,把自己喜欢的厨房、浴室、厕所的照片剪下来,贴在自己的构图本上来想象自己理想的房子,没想到这时候先生说要和她一块儿去看房子。

一个月之后,他们买了新房,基本上能实现她无意中写在手账里的小愿望,并且翻修的家装几乎和她在构图本上贴的图片很接近,简直像做梦一样。

知华女士以前梦想的家是“能感受到阳光和风”,而如今她的家能看见山峰、能沐浴夕阳、能感受海风,每天睡在柔软的床上、穿上漂亮的衣服时,她都能闻到太阳的味道。她觉得很幸福。

知华女士利用断舍离获得了她梦寐以求的家。

08断舍离,让人生处处自在怡然

我想,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对断舍离改变人生,进而获得自由·自在人生的作用有了一定了解。从这一节开始,针对如何把断舍离的思维方式运用到家务整理以外的场合,如何才能改善人生之路,收获自由·自在的人生的问题进行详细的介绍。

在不断坚持断舍离的过程中,居所的空气流动起来,新陈代谢加速循环,这时候自然而然上升的境界被定义为“自在”。它指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悠然的、各方和谐的状态。无拘无束,并非是任意妄为,而是得到周围自然而然的协助。

举个刚刚呱呱落地的小婴儿的例子。

还在吃母乳的婴儿,只要一哭就有人给他喂奶,只要一大小便,就有人为他擦干净屁股。这其实就是自在的状态。换句话说,完全确信自己可以“在必要的时刻,获得必需分量的必要的东西”。

然而,随着成长脚步的加快、经验的不断累积,那种不安、恐怖的情感逐渐在内心发芽,我们时而为未来忧虑万分,时而又沉湎过去无法自拔。受过普通教育的人,在“目标未达成是因为自身不足”的观念灌输下,总是爱给自己做“减法运算”。(固然,这也是为了社会立足而无奈的事情。)

但是,断舍离则用“加法运算”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