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空中看去,地球是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更近的地方还能够看到不少白色的气流和云层。其中蓝色的部分来自于占地表百分之七十的海洋,而云和气流则来自于大气层。海洋和大气都是地球生命诞生的必要条件,如果这些条件不存在或者有一天消失了,那么地球将会是一颗死气沉沉的行星,和太阳系中其他的行星相类似。
一个问题曾经困扰着人们,地球到底多少岁了?地球的环境从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如此吗?令人欣慰的是,现在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回答。
“伤痕累累”的地球
地球并不是和太阳系一起诞生的,一般认为太阳距今已经有50亿岁,而地球的年龄大约在46亿岁左右。围绕着太阳的物质在碰撞和运动中逐渐消失、融合,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太阳系。
因此,地球的诞生可不是“和平”的,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星体碰撞。即使是在地球初步形成,并稳定地绕着太阳运行之后,地球也并不安宁,同样会和那些来自于宇宙的“不速之客”们进行“亲密接触”。当时的地球无疑是一颗堪比“地狱”的星球,充斥着高温、陨石和岩浆。
不过,陨石虽然会给地球带来巨大冲击,也带来了不少来自于宇宙空间的全新元素,地球上的很多金属都是这么来的。
在漫长的地质变化中,地底的水分子逐渐形成了我们的海洋。在原始的海洋出现之后,大气层也开始出现了,地球有了自己的“保护层”,于是生命这才被“允许”出现,拥有了生物产生的必要条件。那么,如今的地球已经变得一片安宁了吗?显然不是的,我们依然时时刻刻面临着来自于宇宙的威胁。
地球上那些陨石坑
尽管地球确实有着大气层保护,但是也不能够保证我们真的完全不被陨石所伤害。因为大气层隔绝的陨石的方式是通过重力加速度的方式,让陨石和大气层产生剧烈的摩擦,从而逐渐燃烧殆尽。
但是当陨石甚至是小行星的直径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在大气层的燃烧不足以让它被彻底烧尽,就会最终降落在地球上,撞出陨石坑来。地球上有不少巨大的陨石坑,很多都是大气层形成之后才出现的。人类目前已经可以通过对这些陨石坑进行地质年代的测定,来确定它们是什么时候落在地球上的。
恐龙曾经是世界上的霸主,但是却在白垩纪晚期突然消失了,专家推测是因为一颗小行星降落在了地球上。这个猜想在墨西哥的一个陨石坑被发现之后得到了佐证。这个陨石坑名叫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直径达到了公里。
专家认为,正是一颗直径超过了10公里的陨石砸出了这个坑,也让地球的整体环境发现了变化,最终导致恐龙灭绝。除此之外,地球上还有弗里德堡陨石坑、沃尔夫溪陨石坑、巴林杰陨石坑等著名的陨石坑。
为什么陨石坑里没有陨石?
令很多人感到疑惑的是,既然这些陨石坑是陨石砸出来的,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陨石本身在哪里呢?就比如那颗落在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小行星,在地上完全可以形成一座“小山”,但是却一点影子都看不见。
迄今为止我们能够发现的陨石,其体积都没有非常夸张的,为什么小的陨石能够留下来,大的反而不见了?其实,这些陨石并不是被谁“拿走”了,它还要从陨石本身给地球造成的冲击波开始说起,大陨石和小陨石之间的“效果”完全不可相提并论。
陨石落在地球上所产生的能量是恐怖的,甚至可以说是难以想象。比如落在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陨石,保守估计其威力相当于人类能够制造出来的最强大核武器的数百万倍。
一方面,这些陨石在落地之后产生的巨大冲击力,会在地上激起仿佛核武器爆炸一般的“蘑菇云”,其实也就是物质在强烈冲击下飞到了空中,不光是地上本来就有的物质,陨石本身也一样,很多陨石的碎片因此进入了大气层甚至大气层之外的地方。
其次,陨石本身不管是在大气层中还是落地时都处于熊熊燃烧的状态,我们看到的流星就是一个个的巨大“火球”。
这些陨石的燃烧无疑就是一个正在在消耗自己的状态,因此在承受了落地时的巨大冲击之后,大部分物质都在燃烧中转化为了另一种状态,因此不太可能继续以陨石的姿态留在地球上,自然也就无法被人类所发现了。因此现在我们面对这样大型的陨石坑的时候,只能够通过推测和计算的方式来得知陨石大致的体积。
人类如今还会面对陨石威胁吗?
如今的人类科技已经相当发达,我们能够适应并且改造各种各样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曾经同为“地球霸主”却没能够建立文明的恐龙自然不是一个层次的。那么现在的人类世界如果面对当初的恐龙时代那样的小行星冲击,还能够活下来吗?
答案可能并不乐观。我们现在可以提前预知小行星的到来,但是还没有办法去躲避它的“攻击”,而在落地时那短暂的攻击之后,小行星带给地球的将是整体环境的巨大变化,就连如今的人类也是凶多吉少。
结语
人类并不是完全独立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我们还要依赖这个大自然,依赖其他生物才能够生存下去,因此决不能将陨石的冲击当作一次单纯的事件看待。尽管暂时还不会有小行星落在地球上,但并不代表以后不会有。
因此现在的人类更应该大力发展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工程,早日让人类可以大量而安全地离开地球。并且,我们还应该在茫茫太空中找到另一颗像地球一样宜居的星球,给人类留一条“后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