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没有永恒不变,就算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太阳,在几十亿年之后,也会寿终正寝,既然太阳系因为太阳的熄灭而走向灭亡,那么地球也会不复存在。相信在几十亿年之后,人类一定已经找到了新的家园。

太阳的熄灭之后会成为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仅次于黑洞。近期,距离地球比较近的一颗中子星被科学家观测到了?它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颜色的?研究这个星球,会为人类的未来提供很多的研究价值。

这颗22公里宽的中子星,其质量是地球质量的50万倍,被证明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研究所所在地德国汉诺威周围的面积成比例。

一项基于多信使观测和亚原子相互作用物理学的新分析显示,一颗质量为太阳1.4倍的典型中子星直径只有22公里(13.7英里),大致相当于伦敦白金汉宫和希思罗机场之间的距离。这项研究由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

德国汉诺威AEI研究员、自然天文学研究的主要作者柯林·卡帕诺说:“中子星含有可观测宇宙中密度最大的物质。“事实上,它们是如此的致密和紧凑,以至于你可以把整颗恒星想象成一个原子核,放大到一个城市的大小。”

AEI汉诺威研究小组组长巴德里·克里希南(BadriKrishnan)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发现,典型的中子星,其质量约为太阳的1.4倍,半径约为11公里。我们的结果将半径限制在10.4到11.9公里之间。这是比以往结果更严格的两个因素。”

中子星是在超新星爆发中结束生命的大质量恒星的坍塌核心。由于质量不足以形成黑洞,这些残余物代表了可能密度最大的物质。目前还不清楚这种极端的、富含中子的物质是如何表现的,但像年观测到的一种被称为GW的合并,帮助天文学家更多地了解了它们的物理性质。

数值相对论模拟表明两颗中子星在合并过程中。高密度区域显示为橙色,而低密度区域显示为蓝色。研究人员使用了一个基于亚原子粒子在极端密度下如何相互作用的模型。对这些核反应的“第一原理”描述预测了中子星的一系列可能的状态方程。

研究人员从LIGO和Virgo观测站选取了符合GW重力波观测的家庭成员,并根据其他仪器对电磁观测的观测结果选择了质量约束条件。

这有点令人难以置信,卡帕诺说。GW是1.2亿年前恐龙在地球上行走时,两个城市大小的物体相撞造成的。这发生在10万亿公里外的一个星系里。从中,我们对亚原子物理学有了深入的了解。

从科学家们的观测中我们可以得知,太阳在熄灭之后会变成橙色或者蓝色,到那个时候,由于太阳不能产生足够大的引力,太阳系的成员们会分崩离析,被抛向宇宙深处,或者相互撞击,这是人类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我们应该更多的研究太阳,更好地造福人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