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在广播中突然宣布,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公告》,同意无条件投降。
消息一出,我国民众一片欢腾。要知道,日本当时在我国境内,仍然有万装备精良的部队,后续的援军数量也高达万。在如此情况下,日本投降就变成了一个难解之谜。我们想要探究其中的谜底,还要从当时的外部背景谈起。当时的国际环境如何呢?二战期间,日本究竟受到了什么样的制裁?
想要解开日本投降之谜,就要先从二战说起。日本投降的时间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日本投降是二战结束的标志。
二战期间,国际上的势力分为了两大阵营,分别是同盟国和轴心国。同盟国有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26个国家,他们在年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同盟国又被称为“反法西斯同盟”,同盟国的成立在和法西斯邪恶势力斗争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以后联合国的建立也打下了基础。
既然有反法西斯同盟,自然也有法西斯国家联盟,他们也被称为轴心国,其成员是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日本帝国等。
这两大阵营的建立源自于对利益的争夺,所以二战是一次抢夺世界领导地位和国际话语权的军事对抗。
当时的英国虽然国长衰弱,但仍然在世界上拥有领导地位,并主导着国际秩序,这就引起了德国等新兴国家的不满。这些新兴国家的强势崛起,也没能改变它们在国际上被遏制的状态。
因此,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这三个新兴强国组成的同盟,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此时的英美列强并不想惹上麻烦,只想一心恢复一战创伤,默许德、意、日的扩张行为,或是只进行简单的谴责,采取“绥靖政策”。
但轴心国羽翼渐丰,对英美的世界领导地位和其主导的国际秩序发起了全面挑战。
对于德国的公然挑衅,英法等西方国家忍无可忍,发起了反击,世界第二次大战就此开始。
亚洲方面,日本继续进攻,持续拓展。
从前的日本对强大的中国只有畏惧和俯首称臣,但很快,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新道路,乘上了第二次工业发展的快车,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这时的日本已经不满足于自己的方寸之地了,以天皇为首的统治集团制定了对外大肆扩张的计划,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对中国发起了著名的甲午中日战争,并在战后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巨额赔偿使得日本的国力又发生了一个质的提升,并使得日本的民族凝聚力大幅提升,更加坚定了他们侵略中国的决心。
但好景不长,意大利最先宣布投降,年,德国也宣布投降,法西斯联盟中只剩下了日本还在负隅顽抗。
年7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却想也不想,直接拒绝。此时的英美苏也签订了《雅尔塔协定》,规定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苏联要对日宣战。
此时日本面对的外部压力和国际形势已相当严峻,日本败局已定,但他们拒不投降,在冲绳对盟军发起了疯狂的反击,盟军在此次战役中伤亡惨重。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电报中得知了日本拒不投降,并且仍然打算继续作战的消息,立即派出了一架美国战机,在年8月9日于日本广岛投下了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
这次的轰炸直接导致了日本广岛10万余民众的伤亡,毁坏建筑5万余所。但是这次的惨重伤亡并没有让日本有所收敛,并对民众谎称是“有一枚陨石落在了广岛市”,还希望苏联从中调停,利用苏联来阻止美国。
于是在三天后,美国在长崎又投下了另一枚名为“胖子”的原子弹。第二次轰炸直接造成了长崎市8.6万人的伤亡,六成的建筑物被毁。
此时的日军再也绷不住了,连忙召开了军事会议,但仍然有不少好战分子叫嚣坚持继续战斗。
日本天皇面对民众的惨重伤亡痛哭流涕,他知道再继续战争,自己的国家将遭受灭顶之灾,这才接受了《波茨坦公告》,决定投降。
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在广播中宣布,日本同意无条件投降。
二战日本在犹有余力的情况下宣布投降,其内部原因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穷。他们不仅穷,还穷得五花八门,穷得形式各异。
首先,日本的穷体现在资源方面。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经济受到市场的限制,也并不发达,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的匮乏,根本无法支撑长期的战争。
他们的发展神速,只是乘上了资本主义制度和工业发展的快车,并且从中国的《马关条约》中捞了一笔巨款。战争越到后期,他们越发现了自己国家受到资源限制的巨大弊端。
石油作为工业血液和战略资源,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二战期间,日本对于石油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讽刺的是,在二战期间,美国竟是日本石油的最大来源国,日本所需石油来自美国的份额在年占了80%,在年占了85%,不仅如此,日本在铁和军需物资方面也对美国高度依赖。
年,美国的对日出口总值达到了2.89亿美元,要知道当年日本的财政收入也只是15.6亿美元。
更致命的一点则是日本经济从年就开始严重下滑。日本对中国的入侵在客观上是极其顺利的,但由于中国农业经济根深蒂固,重工业的发展几乎为零,工业建设的时间和耗费又过大,于是日本侵华的战争是越来越顺利,自己也越来越穷,这就导致日本家底被掏空,山穷水尽,只能背水一战去偷袭珍珠港。
日本民众更惨了,资源匮乏了,怎么办呢?政府只能从民众手里扣了。
于是离谱的一幕就出现了,公园的铁栅栏,路边的井盖,甚至家里的铁器都被征用了。
其次,日本的穷体现在国内的经济上。这就不得不说一下日本奇葩的经济结构了。
正常的经济结构是第一产业农业生产原材料,第二产业工业对原材料进行深加工。但日本的经济结构显然极其的不正常,第一产业仍然落后,地主制度让农民背负着沉重的地租,这样一来,轻工业就异常的发达。
甲午战争后,他们又拿着巨额赔偿,建起和自己国力并不匹配的重工业。原料的匮乏使得对进口过于依赖,日本的经济异常畸形,难以正常健康的发展。
为了支援前线,维持战争所需,政府只能给民众洗脑,让民众拿出积蓄购买债券,这样竭泽而渔也让日本越来越艰难。
随着亚洲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日本政府的财政也难以支撑了,于是加大了对民众的掠夺,农民生产的粮食全部上缴,民众的粮食越来越少,衣物等用品也得不到保障,甚至一到冬天,街头饿死的人就越来越多,日本的经济此时已濒临崩溃了。
日本的穷还体现在军事上。
日本的军工业强吗?当然强,只是这样的强需要依赖国外进口原料,经济的崩溃导致他们的军事也开始出现问题。
当时日本在中国这个主战场投入的兵力是最多的,日本投降后,中国战区内总共有万名日军,其中包括70万装备精良的关东军。
但把人数和收缴的武器进行对比后,我们就能发现,日军的弹药其实是不足的,火炮也很少有重型的,关东军也是空有名声,没有实力。
在东南亚的日军战斗力仍然强盛,但是后勤补给也很明显地开始短缺了。这足以看出日军当时败局已定,他们的军事力量早已没有鼓吹的那样强盛了。
况且日本天皇组建的万的后续部队里,老弱病残居多,战斗力差,根本不足为惧。
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代表着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时至今日,还是有许多人认为日本投降,是迫于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和苏联的威逼。但事实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事实上,国际形势的压迫和日本自身的缺点,都是加速日本投降的重要因素,并不是根本原因。
真正在日本投降中起到最大作用的是中国,中国受到日本的侵略是时间最早的,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中国抗日战争是抗战最持久、条件最艰苦、牺牲最巨大的东方主战场。
战争初期,我国战斗力极弱。在军事上,日本的装备精良,有充足的枪支弹药、飞机、大炮,而我国的军工业几乎为零,我们在最初只能靠铁器,或是缴获一些战利品。
最初的参战人数,日本也是我国的两倍多,经济更是我国的20倍不止。就是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我国形成了两个配合紧密的战场,共同抗日。
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发起大规模战争,在大局上遏制了日军进攻的势头。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游击,坚持抗日,形成了一股极为重要的抗日力量。
就是如此落后的我国,军民一心将日军的大量兵力拖在中国战场,阻止了日本试图利用我国作为中间站来北进、南进的阴险计划。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稀缺,是无法进行长期作战的,他们原本的计划是先征服落后且资源丰富的中国,把中国变成其战略储备。
然而,中国的持久抗战,让他们不仅没能短期内征服中国,还消耗了高额的军费,就这样,日本不仅经济崩溃,兵源上也是出现了缺口。
战争后期,中日双方都经历了伤亡惨重的大战役,双方紧急招兵以继续作战。日本的兵源出现缺口,对我国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我国的人口终于发挥了应有的优势,中国的新兵虽然也是缺乏训练,但日本的新兵质量更差,甚至用上了娃娃兵。
在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14年抗战成为了日本投降的决定性因素。
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为此付出的代价和牺牲是极其惨重的,我国的伤亡高达万,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我们的伤亡和损失超出了任何一个参战的国家。日军在中国战场的伤亡也是占到了日军在二战中总伤亡人数的六成以上。
这些数据清晰的说明了中国战场对二战全局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也是毋庸置疑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军队对日军的牵制和打击是任何一个反法西斯国家都不可忽视的。
综合所有的因素来看,中国的持久抗战绝对是日本投降的决定性因素。
时至今日,我们的国家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14年抗日战争中,先烈们用鲜血为我们铺下的平坦大路。
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代表着我们终于走向了光明,充分显示中华民族走向了自立自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视死如归、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