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药有那些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75467.html

小编最近在淘宝上看见形形色色的“太湖陨石”,有的说能镇宅辟邪,有的说能招财转运,有的说还能逢凶化吉…很是神奇啊!

太湖真的有陨石?

不存在的。至少到目前还未发现陨石。

说到“太湖陨石”,那就得追溯到太湖的成因问题了。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缘,横跨江苏、浙江两省,湖面形态犹如向西突出的新月。

太湖卫星图像

从地质、地貌、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等角度综合来看,太湖大约是在最后一次冰期以后—全新世中期,即距今年左右形成的。但是太湖是怎么形成的在地学界一直存在广泛的争议,不同学者针对太湖成因提出了众多假说,包括潟湖成因说、构造成湖说、火山喷爆说、陨石冲击成湖说等。

潟湖成因说

潟湖是一种因为海湾被沙洲所封闭而演变成的湖泊。这些湖本来都是海湾,后来在海湾的出海口处由于泥沙沉积,使出海口形成了沙洲,继而将海湾与海洋分隔,因而成为湖泊。传统观点认为太湖是潟湖成因,该观点最早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提出的,他认为现代太湖源于古海湾和潟湖,在全新世早中期距今~年前,太湖平原是与海相通的大海湾,由于长江南岸沙咀与钱塘江北岸沙咀向东延伸与反曲,包围了太湖地区,使原来海湾逐渐变成潟湖,最后从潟湖变成与海洋完全隔离的湖泊。

构造成湖说

有学者根据太湖地区的古海岸线的位置、沉积相特征、微古生物化石种属特征、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等资料,认为太湖地区在全新世期间没有海侵,因此否定了太湖是潟湖成因的说法,继而提出了构造成湖的观点。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所陈月秋在“太湖成因的新认识”这篇文章中提出,太湖坳陷盆地与北东向的断层自印支运动以后就存在了,强烈的燕山运动奠定了太湖地区的地质基础,在太湖坳陷中增添了北西向的深断裂,使原有的北东向断裂被错动而分成了几段(如图1),在新构造运动的继续影响下,太湖断陷盆地逐步沿着老的构造线作西高东低的倾斜式下沉,湖区的边框形态基本上与新老断层所交织出来的形态相似,接近今日太湖的面貌,太湖西部山区的水系由苕溪、荆溪等流向东部平原的几个小洼地中,积水形成了湖泊。

太湖地质构造图

火山喷爆说

苏州地震局高级工程师沈自励年在《地球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通过对太湖三山岛数年采样鉴定、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发现并确证火山口的存在,在三山岛存在喷爆角砾岩、原生二次喷发的凝灰角砾岩与弱熔结玻屑凝灰岩等。三山岛的北部和西部遍布火山角砾岩、火山喷爆的火山弹,并且都已硅化成燧石、玉髓、玛瑙等。岩浆火山活动会降低太湖及其周边的地下热压与容重,产生负压,其结果带来该地区新生代缓慢的沉降,太湖及周边大小诸湖都为同源同因的火山喷爆而成的地面沉降湖。

火山喷爆口位置

陨石冲击说

我们从太湖卫星图像可以看出,太湖外部轮廓的东北部向内凹进,湖岸破碎得非常严重;而西南部则向外凸出,湖岸非常整齐,像一个平滑的圆弧,这与地球上发现的陨石坑外形十分相似,所以这就引发了太湖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猜想。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有地质学家提出陨石撞击假说,但是在初始时期,该假说只是基于陆地卫星资料显示的太湖多层弧形构造,未能发现判定冲击成因的岩性和构造证据。

年,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何永年等应用偏光显微镜发现太湖地区晚泥盆世五通组石英岩中的石英晶粒中广泛发育了变形纹和微裂隙,经光性测定以及与国外已知的冲击构造中同类变形特征相比较,认为这样的石英变形特征应当是由于高速冲击变形引起的,这为太湖的冲击成因假说提供了微观尺度的证据。

年,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王尔康等发现太湖泽山岛石英岩中的石英颗粒具有典型的冲击变质微页理特征,认为太湖地区在泥盆纪之后曾遭受过冲击变质作用。同年,王尔康等在太湖蕨山岛东岸发现有大片强烈角砾化的五通组石英岩,在角砾岩碎块中发现有震裂锥,这又为陨击假说提供了露头尺度的地质证据。

陨击假说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年,江苏省地质矿产局钟华邦在《中国地质》发表“太湖并非陨石撞击而成”文章,认为太湖中至今没有发现巨大的陨石或陨石碎片的线索;太湖是个浅水湖,平均水深约两米多,无超过十米大凹坑存在,并且钻探资料表明太湖里的新生代地层产状平缓,并无陨击坑,且在新生代以前的老地层中也没有陨击坑;太湖四周并无陨击形成的“放射状断裂”;在太湖四周及岛中岩层内,并没有发现可靠的陨击角砾岩,经证实的只有断层角砾岩、火山角砾岩、熔结角砾岩等;局部地方发现的石英变形纹的形成具有多解性,并不一定是陨石撞击而成;太湖四周不存在陨石坑壁。

年王尔康等又在太湖湖区多处岛屿和半岛的晚泥盆世石英砂岩中发现造型奇特的尖劈形张性微裂隙,微裂隙呈“人”字形组合,一些“人”字形微裂隙的锐角区内侧的石英晶体已强烈非晶质化,具有击变玻璃的特征,并认为其可能是冲击变质作用压力达到峰压后在卸载过程中产生的,这为太湖地区冲击变质作用提供了岩石记录。

由于石英变形特征及环形构造的多解性和无合理的冲击事件年代,并且陨石撞击假说很难解释太湖的大、浅、平、新等特点,该假说的研究处于停滞状态。直到年,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鹤年等在太湖及周边湖泊的淤泥层中发现了太湖冲击坑的溅射物。根据成份,溅射物分为两大类。一类富铁质,以菱铁矿及其胶结的碎屑为主;另一类是贫铁质,以方解石及其胶结的长英质碎屑为主,碎屑为锐角状的石英晶屑及少量粘土和长英质岩屑。溅射物的大小从厘米级块体到毫米级球粒,再至微米级尘粉都有。溅射物外形多具有旋转扭曲形态及熔壳特征,显示了熔融、塑性—半塑性特征。他们认为这些特征显示其成因经历了冲击震碎、熔融、挖掘抛射、空中飞行,最后溅落在冲击坑及其周围,太湖冲击坑溅射物的发现是继太湖诸岛石英砂岩中石英晶体的冲击变质微结构发现之后又一重大突破。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