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古称震泽,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缘,江苏省南部,北接无锡,南抵浙江湖州,东与苏州相接,西与江苏常州相靠。湖泊面积达平方公里,湖泊有50余岛屿,其中18个湖泊有人居住。太湖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水网中心之一,自古便是富饶之地,太湖东西洞庭山出产的碧螺春是我国的十大名茶,曾是朝廷贡品,太湖银鱼更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太湖还是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故有“包孕吴越”之称号。

然而,富饶秀丽,名享中外的太湖,其成因哪怕在今天依旧是争论不休,众说纷纭,比较典型的如:潟湖说、构造说、河流淤塞说、陨击说等。

20世纪初期,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丁文江提出了河流淤塞说。末次冰期时,海水东退,古太湖海湾消亡,并与大陆架相连,形成了古长江三角洲平原,气温回升之后,海平面逐渐上升,长江与钱塘江处沙嘴逐渐形成,太湖地区逐渐成为一个集水洼地,下游河流入海口被淹没,西部河流携带泥沙逐渐淤积,使得河流改道汇水与洼地之中,而东侧出湖河道逐渐淤塞,湖面进一步扩大,形成如今的太湖。

20世纪30年代,在太湖中发现了湖相沉积物、海相沉积物,使得科学家对太湖的成因提出了新的看法。我国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提出了潟湖论,太湖地区原为海湾,随着地壳运动,长江下游、钱塘江下游地区不断向东延伸,使得太湖周边被环抱为内海,在两侧河流的不断注入中,盐度降低,形成淡水湖。

随着对太湖的不断考察与研究,发现的几十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汉唐宋代等的遗址,人们对潟湖论产生了新的疑问。虽然太湖地区有潟湖地貌沉积,但不具有整体意义,特别是无法解释太湖平原泥炭层及湖底存在的新石器遗址与古生物化石,并且与全新世的陆相层分布的范围相符。故而有人提出太湖平原的大部分原来应该是陆地,也才能够支撑古代聚落的发展。

基于此,科学家对太湖地区进行了考察,考察结果表明,在距今—年前,太湖地区是一片宽广且低矮的平原,曾有先民在此居住发展,由于自身地势较低,且用水便利,是农业发展的优势之地,但也有多发洪涝灾害的风险,洪水来临,聚落也就被淹没在水下。

太湖洼地的形成则被认为与地壳运动有关,太湖地处地壳的下沉地带,加之地势低洼,四方水流汇聚于此却无法排出,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湖泊。

然而,在“平原淹没说”还未被广泛传播,一种新的理论便诞生,用全新的观点来进行了证明太湖的形成,这便是陨石冲击说。其观点认为在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从天而降,巨大的冲击力在原来的太湖区域砸出了一个巨大的坑,能量相当于万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威力。

而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的最新研究表明,太湖的形成可能与陨石空爆有关,太湖周边湖底地层中的富铁质结合是最好的证明。但仅仅如此似乎还不够,我们从周边物质来看看。

1.太湖西南部湖岩极为整齐,与陨石坑外形相似。根据太湖的轮廓,东北部湖岸破碎,西南部却非常整齐,明显看出平滑的圆弧状,这与东北部产生明显对比。

2.在太湖周边的岩石岩层的断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根据考察,太湖东北部的岩层断裂与西南部具有明显差异,西南部岩层断裂的作用力多为挤压所成,而太湖区域比较大,要形成如此巨大的挤压作用,需要有巨大的冲击物体才行。

3.成分复杂的角砾与宇宙尘散步四周。在太湖周边,还发现了成分十分复杂的角砾,其在显微镜下有明显的冲击波作用产生变质的痕迹。不仅如此,在其周边,还发现了许多宇宙尘与熔融玻璃,而这些物质只有在陨石撞击下才会形成。

基于以上的证据,我们能够看出,陨石在太湖形成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不可片面地认为是单一作用导致太湖的最终形成。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中,我们讲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演化的一个方面。在太湖的形成过程中,河流运动、地壳运动、陨石冲击等都是太湖的形成因子,各要素之间具有相互联系。随着不断深入的研究,太湖的形成之谜最终会被解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