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古时被称“太阴”、“玄兔”,口语里大多时候被称为“月亮”、“月球”。
《说文解字》说,“月,阙(缺)也。大阴之精,象形”。如果说“日”是白天的标志,是“阳”极致,是“阳”的化身,即“太阳”,那么“月”就是夜晚的标志,是“阴”的极致,是“阴”的化身,当然也就是“太阴”。“太阳”的主要形态是圆的,是闪耀的,因此《说文解字》释其为“实也”;“太阴”除了农历十四、十五、十六这几天外,其主要形态是不圆满,因此《说文解字》释其为“阙也”。“实”与“阙”,是从事物的常态角度出发进行考察得出的结论。苏东坡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指的也是这个情况。
“月”与“兔”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嫦娥奔月后,与玉兔居住于广寒宫的故事。唐代的苏鹗《苏氏演义》就认为,“兔十二属,配卯位,处望日,月最圆,而出于卯上。卯,兔也。其形入于月中,遂有是形”。因此,“月”被称为“玄兔”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月与“兔”的比较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屈原的《天问》。在《天问》中,屈原发出这样的质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后世学者对于其中的“顾菟”做出了种种理解和阐释。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说,“菟与兔同。灵宪曰: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阴之类,其数偶”;清代毛奇龄在《天问补注》也认为“顾菟”就是月中的兔名。
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闻一多先生在《古典新义·天问释天》就认为“顾菟”并不是兔,而是指蟾蜍;汤炳正在《屈赋新探》也认为,“顾菟”乃是“於菟”之音转。古时楚人称虎为“於菟”,所以屈原《天问》中的“顾菟”是的应该是“虎”而不是“兔”。
还有学者意图弥合上述观点之间的对立,提出“顾菟”是两个并列的名词,“菟”指兔,而“顾”则是蟾蜍异名“居诸”的合音,指的本是“蟾蜍”。事实上,月中有蟾蜍,是古已有之的看法。比如《淮南子·精神训》中就记有“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湖南马王堆汉墓帛画的印证。该帛画中的右上方为太阳,太阳中画有金鸟;左上方为月亮,呈月牙形,上面画有兔子与蟾蜍。
除了被称为“太阴”‘玄兔’之外,“月”现被老百姓称呼最多的名字应该是“月亮”、“月球”。之所以被称之为月“亮”,是因为“月”除了初一及月底的几天之外,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亮”为主要特征的;而被称为月“球”,是因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对“月”了解到的知识越来越多,人们已经了解到“月”的形状不是“白玉盘”,而是一个“球体”之后衍生出来的新的称谓。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其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距离地球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月球的表面布满了由陨石撞击形成的环形山。等等等等。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艘登月的无人太空船;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实现了载人登月任务,由此每年的7月20日也成为了“国际月球日”。
中国人对月亮有着更为丰富细腻的情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少小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天高月影浸长江,江阔风微水面凉”、“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可以说,让人代代吟诵的唐诗宋词,如果没有了“月”这个意象,可能就会黯然失色。
中国人对月亮的痴迷与探索也自古有之。除了嫦娥奔月这样的故事之外,唐人段成式所撰《酉阳杂俎》记有的一段故事也非常让人讶异。故事中说,一天,中原人郑仁本的表弟和王秀才漫游中岳嵩山,由于一时玩得高兴,二人忘了时间,天黑后就迷路了。当二人慌乱中于山林间穿行之时,忽然看见一白衣老者,头枕白色包袱正在草丛中酣睡。二人遂上前问路。老者看了二人一眼后并不作答,而是扭头继续酣睡。二人反复上前追问,老人遂答到,月亮乃由“七宝”合成,且非光盘而为圆球;月亮之“亮”乃是太阳照到月亮的凹凸之处所显;月亮之中居有八万二千户,负责修理起伏不平的月亮。然后给二人指出了一条小路,二人由此而得以走出林中。这个故事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文中老者所说的诸多事项,已经逐一得到现代科技的印证。
可能正是由于对月亮充满了这样浪漫的情怀,中国人也对探索月球有着发自内心的憧憬和冲动。年1月,绕月探测的“嫦娥工程”立项;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升空,在完成各项使命后于年受控撞月;年10月1日“嫦娥二号”顺利发射,并也已经顺利完成各项既定任务;年12月“嫦娥三号”顺利升空,开始了在月球表面的巡视勘察人物,获取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年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这次全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1月15日,嫦娥四号完成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月面长出第一株嫩芽。2月15日,月球再添5个“中国地名”。年2月27日,“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壤正是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5月17日,“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在海南展出。年4月2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圆满收官。应该说,今天的“国际月球日”与中国人已经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人是逐日而居的民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既是光源,也是白天工作的时钟。中国人也是对月而歌的民族。月初月落,中国人从月亮的阴晴圆缺中,也看到了时间往返回复的规律,初一月亮初生只是一个小小的月牙,这就是“朔”(左为逆的本字,象人刚从母腹中露头之形,表示初生),这时的月光尚不明亮,一直会持续到“朏”(初三);到了十五的时候,月圆在天人人可见,这就是“望”,“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就是“既望”(已经过了十五之义),到了月底月亮又复归无光,这就是“晦”,也叫“朓”(农历月末月亮出现在西方其光暗淡)。月亮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的这个过程,也正是汉字“期”所传递和反应的意义信息。“期”还有一个异体字写作“上其下月”读作jī,就是表示“一周年”的意思。但是这个字已经不打用了。
月亮的大小与明暗,也成为带有“月”字的诸多汉字所记录反应的词义:“霸”本指“大大的月亮”,后泛华为“大”、“了不起的”;“朗”既指“大月”,也意为“明亮”,前者泛化为“大”,“朗读”就是“大声地读”;“明”就是“亮”;“朦胧”是月光不明,“朣朦”是“蒙昧不明”,“膛”是“月不明之貌”,不一而足。
这一类带“月”符字词中,有一个字一个词需要特别说一下。
一个是“朝”。该字本义为“早晨”,读作zhāo,即“朝阳”的“朝”。由于古时天子诸侯办公的时间多在凌晨时分,所以这个字所记录的词语,也就引申出了“早晨拜见君主”之义,即“朝见”的“朝”,并在此路径下继续引申出“朝廷”的“朝”,“官服厅堂”的“朝”,以及“朝代”的“朝”。
一个是词语“期望”。上文已经说到,“期”是“会也”,“望”是满月,“期望”放在一起的字面意思“月圆之会”,所以引申出“企盼”之义。这是一个带有很多文化信息的文化词语。
另外,字符“月”有一另外一个来源“肉”。也就是说,汉字部首“月”中,除了记录了本来的“月亮”的“月”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义类实际上是“肉”。这些汉字大多与“身体”“肉体”有关。前者诸如:脑脸腮脖肩膀臂膀肱肘腕胸腹肚脐腰背股膝胫腿脚肌肤;肝胆肺腑脏膜脂肪膏肓胜腥胎;肥胖滕胶肮脏脆散;后者如:然肖脱育能胡。
同时,从月的字也有一部分,是从别的字讹变而来的,比如:朕前(舟的讹变)朋(丰的讹变)青(丹的讹变)。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引起注意。
还有两种说法挺有意思的。一种说法是,月球是“人”造的,一种说法是月球正在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离地球而去。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后果都可能是很严重的。但这也更能引起人们对月亮浓厚的兴趣,您觉得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