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电影院就屎坑多。
但下面几个,你应该不会再踩了......
1.青春校园杀。
不羁放纵自由,情绪不够打胎凑......
2.歌厅怀旧派。
“听过我的歌?请你买票给我哭。”
《栀子花开》4.1分,《同桌的妳》5.8分,《爱之初体验》4.5分
3.最恐怖的......外行当导演。
“谁圈钱?你TM才圈钱呢!你没有梦想吗?”
聪明观众越来越多,没想到的是,傻瓜导演依旧任着性子前赴后继,丢人现眼又赔钱......
这不最近,吴克群也来凑热闹了。
祭出老歌《为你写诗》,自导自演了一部同名电影。
饶了Sir,剧情就不介绍了。
三大屎坑先复习一遍:青春校园、歌厅怀旧、新人跨行当导演......嗯,吴导凑得十分整齐。
投资人先怂了,提前撤资不蹚浑水。可吴导偏向虎山行,借朋友钱也要拍出来。
所以你说,这是梦想吧?
一个歌手用自己的歌曲IP拍电影,很多人都认为我是在圈钱,对这些质疑我绝不接受,我发誓绝对不是这样的想法。
那,梦想的成绩单呢?
累计票房.7万元(数据来自猫眼电影专业版);豆瓣页面仅人评价,总分4.2。
一个梦想,没人买单;买单的人,还要说臭。
你说,该佩服,该心疼,还是就一个字,该?
吴克群应该也感觉到了。
宣传电影时他总穿同一件T恤,胸口印着一个大大的“傻”。
执着值得尊重,是的。
但执着的背后,是不是有与之匹配的专业性呢?
导演经验,是自己的MV;
表演履历,没怎么当过主演;
10年前那首口水歌,不知道有没有值得电影重新书写的内涵,甚至不知道有多少等待了10年的观众。
这种执着是执着,却是一种不讲理、不看环境、不管别人感受的执着。
电影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堆人做的事,最后还要被一堆人围观的事。
不考虑这些,甭管是圈钱还是梦想,都很幼稚。
那么,有没有不幼稚的励志呢?
有没有人也同样等待10年,就为了实现电影梦,最终也不傻的呢?
今天就说他,黄渤。
拍电影他聪明,卖片子也“鸡贼”,观众买单也心甘情愿——
《一出好戏》《好戏一出》
黄渤导演处女作《一出好戏》。
相信当时不少人走进影院,也是捏把汗进去的......
好在作为导演,黄渤够聪明。
自我表达与商业要求上来回撕扯,最终哪个都没太耽误。
结果累计票房13.5亿,豆瓣评分7.2。
立住了四个字:“黄渤导演”,且(很重要地),赚了钱。
圈子里,现在不叫赚钱的导演叫导演了,一般叫产品经理……
作为产品经理,黄渤可是双料的。
原本两小时的电影,增添上了新的素材,4小时的片长剪成6集,再投放视频网站的会员专享。
《一出好戏》成了《好戏一出》。
挣钱还是你老黄会挣啊!那些没放出来的剪辑片段重新捣鼓捣鼓,换个封面拧个名,影片上线一个多月后立马上架。
看得出来,黄渤确实是苦日子过出来的,一个镜头都不想浪费。
这样干,不出预料有人喷。
是不是所有的电影把未剪辑版放出来就能成一部网剧,真是好一出戏
可更多的人,好评不变。
这次来!确实不失望!很多电影没介绍的点都可以说通!
套用影迷行话,这甚至可以算是一部“导演剪辑版”。
成绩咋样?
7.6分,剧版豆瓣评分超过电影原版。
口碑,又让精明的黄渤赚了一回。
说重点。
这《好戏一出》的葫芦里,究竟换了什么药?
说到底,这不是电影这是剧。
听起来像句废话?
就这句废话,偏偏太多导演不明白。
电影和电视剧,两种传媒方式存在着最基本的差别:观众的注意力。
电影院里的观众、手机APP前的观众,对一部作品的耐心、注意力当然完全不同。
面对随手能关掉的APP,必须让观众保持兴奋。
最实惠的手段:笑。
《好戏一出》最热的宣传点:重新补充上了,孙红雷、徐峥的删减镜头。
不是有人说黄渤拍的电影不好笑了吗?这回他名正言顺(外带挣钱)地满足你们。
不仅如此,在荒岛上的种种喜剧片段也丰富了。
黄渤有打算:电影院里你跑不了,但在手机屏幕前,必须得紧紧拽住你。
为了吸引注意,除了用点便宜伎俩,更重要的是叙事方式。
对于怀着期待入场的电影观众,讲故事完全可以娓娓道来。就像电影版中,故事开始得按部就班:
陨石坠落背景→马进小兴对话→出发团建→荒岛求生。
电视剧,就讲究个一发入魂。
在《好戏一出》,黄渤大刀阔斧地改变了叙事。
序章这点情节,从顺序变为了倒叙。
正文第一个镜头,就是那只蜥蜴。
天气狂风暴雨,人们惊慌失措,俨然一幅世界末日的样子。
马进从昏迷中醒来,目睹眼前的惨状。
待到慌忙的救援、所有人安顿好之后,小兴才说了一句“刚不上那趟车就好了”,通过马进的回忆,正式回溯到之前的剧情。
如果看过电影,这样的开场简单直接,不啰嗦。
如果没看过,就会被这段戏吊足胃口:
这是哪?他们从哪来?他们怎么办?
不同场合说不同的话,不同节奏使用不同的剪辑语法。
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黄渤,为网剧开了一个好头。
只开好头,就够吗?
你心里惦记的问题一定很直接:
我看过《一出好戏》,还有必要看《好戏一出》吗?
真有。
《一出好戏》两小时,末日求生,文明推演,人性象征,各种隐喻点到即止。
一场人类文明进化的侧写,随着超现实的荒诞剧情,一路加速。
而荒诞的起点,就是海难时那条从巨浪中飞出的鲸鱼。
庞大、安静、魔幻。
它隐约告诉你我:可能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它成功了。
在网上很多解读中,马进成了精神分裂,小兴甚至全体同事都由马进一人幻想而成。
不讨论看法对错,电影提供了解读的空间与兴趣,本身就是成功。
这条鲸鱼,成为了幻想与现实的分界。
而剧版,选择让荒诞重新逼近现实。
最显眼的鲸鱼,踏踏实实地死在了海滩。
真实来自细节,真实来自过程。
为了向真实靠拢,原本简单的隐喻推倒,在《好戏一出》中被细化出一个个伎俩与手段。
意识形态的寓言,变成了权力游戏。
p.s.以下内容,适合已经看过电影或网剧的小伙伴读,也涉及部分剧版增添情节剧透。
在剧版这段新补上的内容中,马进在最初就有过“政治抱负”。
在所有人臣服于小王时,他第一个窜出来反抗。
只是手段相对原始,喊。
不用听那耍猴的瞎啰嗦
回家才是真道理
一边宣传着自己的思想,一边连蹦带跳《常回家看看》。
没错,像个傻子。
结果呢,惹恼了小王、逗笑了大家,却没一人响应,反倒遭了一顿毒打。
声音大?没用。有理想?没用。
事实证明,想干点什么,还是脑子顶用。
第一合作
第二别急
再看张总。
上面这句“别急”,有真正的解释。
作为一个成功的策反者,张总并非仅仅靠着旧船的“原始积累”一蹴而就。
电影中早早就发现旧船的他,一直在等待着一枚棋子、一个机会。
在一次打猎中,他带着马进“发现了”一坑的鱼。
不用提示,你也知道这是他准备好的,就是用来控制马进。
马进咬饵上钩。
今天晚上我怎么说,你怎么做
接下来的目标,是更多的“鱼”。
填饱了同伴的肚子后,他和马进才演起那场双簧,带走了他可以控制的“臣民”们。
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直接带他们去大船不好吗?
在黄渤欢天喜地地捞鱼时,捞的远远超过所有的人头数,张总却将多余的鱼放回了池子。
狼多肉少,一切都要在他的掌控中。
而第一个举着火把的人,才有发言权。
有些道理就是摔跤了才学的会。
后来马进不傻了,重新振作,绝地反击。
但一个电影中没有的细节,偏偏找出了他狼狈的一面:在他一手策划的“战争”中,小兴饶有兴致地看热闹。
马进却在练习背诵着什么。
聚光灯前救世主一般的“即兴”演讲,振奋人心。
其实,还不是他刻苦投入地背下来的。
表面上,团结力量,创造平等,带来希望;
实际上,笼络人心,消灭对手,虚构理想。
一切都是招数。
新王登基,靠的是一套崭新的骗局。
将崭新的内容不断打开,不断升级。
《好戏一出》就是一部好剧。
影版说的是:人,可以成为凌驾他人的“神”。
剧版补充上:“神”,就是这样创造自己的。
电影中扔钱的镜头你一定印象深刻。
那一刻,宣告着旧秩序的重新洗牌。
在剧版中,张总真正的崩溃在这之前就已经发生。
在知道修船无望,最后的希望破碎,财富、地位、价值上亿的上市公司、家中的老婆孩子通通离他而去后。
比起马进六千万的彩票,他才是更难放下的那个。
他难以接受,跳海自杀。
结果被小王救了。
跳海是他的崩溃,扔钱才是放下一切的重生。
只有跌倒过,才有资格爬到别人头顶。
在那些重新补充中,权力欲望的面孔更加狰狞,嘲讽也更露骨直接。
在小王这边,女人投怀送抱。
小王在手足无措后,也渐渐享受了起来。
宝强眼神很到位啊......
同样的戏码,在张总这边依旧上演。
两个平凡女孩一个看茶,一个献唱。
两张扑克牌(钱),授收心安理得,原本的露骨洗得“文明”了。
给你们俩先出去
《好戏一出》仿佛也在接着《一出好戏》继续提问——
在公序良俗真空之后,阶级上下双方,有谁正义?谁又无辜?
想赢游戏,就必须聪明。
无疑,黄渤赢了。
一笔还真写出了两个“好”字。
《好戏一出》是圈钱?Sir“愿赌服输”地让他圈。
因为他最聪明的,就是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
观众不傻。
“演员跨行当导演”,看到这几个字,正常影迷几乎都会产生应激反应。
明星转行当导演,有天然优势不假。
硬件上,行业资源丰富,调动起来水到渠成,人气积累是天然票房号召力;
软件上,片场经验傍身,外加表演经验也是调教演员的天然基础。
但隔行如隔山的关键又在哪?
把“傻”放到嘴上,吴克群也不是第一个。
谈到《栀子花开》的拍摄过程,何炅更是掩饰不住激动:“我有一群人在背后支持我,一群人一起做一件傻事,其实是特别热血的。”而《栀子花开》电影也正是献给那些不服输、不服老、不被岁月所改变的人,“只要不放弃,梦想永远都来得及”。
聪明人,应该看到这种“热血”与“支持”,绝不等于自己的真材实料。
钱钟书先生说:“年轻的时候,总是把创作冲动误以为是创作才华。”
黄渤聪明,他知道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冲动。
如果你做的不是一个完全有把握的保险的事,就必然面临风险,人生也是这样,之前其他的选择也是如此,这些不可预期性带来的才是你创作的冲动,最后完成才会给你带来收获。还在路上呢。
想赌,凭的是脑子里苦思冥想很多遍的东西,而不是热血上头。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
说自己“傻”“热血”,是个用烂的营销噱头。
“傻”也许可以挣快钱,不傻,挣的就是慢钱。
黄渤挣钱了吗?挣了。
有没有本来能挣到的钱,他没挣呢?
为了这两出好戏,被称为70亿票房影帝的黄渤,三年没接戏。
这部电影从构思到现在成型花了8年的时间,我连续3年没有接戏。
如果这圈里有一种“傻”值得敬佩。
Sir觉得只有这种。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Sir电影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最大的原创电影自媒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