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看四川盆地,你会发现它很像一个接近椭圆形的巨大陨石坑,其周边由山脉环绕而成,而内部几乎完全是封闭的。这里似乎有一个简单的推测,那就是在遥远的过去,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了这个地区,而四川盆地就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形成的巨大陨石坑。

如果这一推测是真的话,四川盆地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陨石坑,它的总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比万年前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陨石坑还要大,后者最大直径仅公里,面积仅约3万平方公里。而南非弗里德伯格陨石坑的面积比尤卡坦半岛陨石坑稍大,但也只有4万平方公里左右,如果四川盆地是陨石坑,撞击该地区的陨石直径可能需要50多公里。

那么四川盆地是一个巨型的陨石坑吗?答案是否定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表面后,除了形成陨石坑外,还会留下许多其他痕迹,其中最明显的是撞击区矿物的撞击效应,如矿物在高温高压下的变形,热分解和熔化,或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相变,如石英转变为泡沸石,石墨转变为金刚石等,四川盆地并未发现这些撞击的证据。

另外,来自地质学的证据也证明四川盆地并不是一个陨石坑。

地球的地壳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厚。地球的半径大约为公里,而地壳的平均厚度只有约16公里,再厚一点的地壳厚度约为33公里。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按比例来说,地壳甚至都算不上是一个鸡蛋壳。

地壳下面是热而粘稠的地幔物质,在地热活动的作用下,这些物质会促进地壳的抬升或凹陷。此外,由于地球上层的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分成几个板块,当地幔物质水平流动时,也会带动板块漂移。而当板块碰撞时,地壳会受到巨大的水平挤压力,使大量的岩石急剧变形,在地表形成许多褶皱,隆起的部分就是山脉,这种运动被称为造山运动。由于不同地区的岩石圈差异较大,其抗挤压能力也有高有低。因此,当造山运动发生时,有些地区更容易发生隆起,有些则不容易,甚至有些地区几乎不受造山运动的影响。这种几乎不受造山运动影响的结构单元被称为"克拉通"。

四川盆地所在的地区就是一个"克拉通"。克拉通又叫作稳定地块、大陆核心、古陆、古陆核、刚块、安定地块,它们是大陆地壳上的古老而稳定的部分,于最近至少5亿年内的大陆和超大陆的会聚和分裂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有些克拉通甚至在20亿年前或更早就形成了。克拉通一般都存在于大陆内部,由古代的结晶基底构成,这些基岩的成分主要是小比重的长英质火成岩如花岗岩。克拉通内的地壳较厚,并有深根插入地幔,可达公里深处。

地质证据显示四川盆地具有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它最初曾经是一个海盆。自8亿年前的震旦纪以来,它一直是一个地壳稳定的大型坳陷区。

中国四分之三的陆地板块,比如扬子板块、华夏板块、思茅-中南半岛板块和属于前贡瓦纳构造域的保山-缅甸-马苏地块都在欧亚板块上。

当土地下降或海水上升时,海水可能大量侵入土地。地质历史上,四川盆地曾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海水灌入,一次发生在大约5亿年前,在3.5亿年前结束,另一次发生在大约2.7亿年前,大约在1.9亿年前结束。最后一次水灌入结束后,几乎整个四川盆地都被水填满,这就是所谓的"巴蜀湖",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这一内陆湖盆大约有50万多平方公里,非常的浩渺。

到中生代末期,四川盆地周围的地质运动使其边缘折叠成山脉,而中间由于上面提到的克拉通原因则是相对下沉。四川盆地的范围缩小了,但今天四川盆地的轮廓开始显现。这时,盆地内部的地层也发生了大规模变化:盆地东部出现一组东北向的褶皱,称为盆地东褶皱带;中间形成圆顶结构,称为盆中圆顶带;西部成为盆地沉降带,奠定了今天四川盆地三大地貌区的基础。

接下来的新近纪中新世至早更新世期间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造就了今天的四川盆地,时间大约是在2千万到78万年前。在此期间,印度板块俯冲,与欧亚板块碰撞,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四川盆地又相对凹陷,出现了西高东低的整体局面。四川盆地周围的山脉再次上升,盆地内部再次下降。其中,成都地区降幅较深,降水有所下降,汇于盆地内,形成了一个面积数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内陆湖,这时,盆地内的水从东部山区溢出,将四川盆地东部的云雾缭绕的山脉切割成峡谷。一条水流形成了长江,四川盆地也从有水的内流盆地变成了外流盆地。四川盆地也是当今中国最大的水流出盆地。

对于四川盆地的形成,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过去的造山运动中,四川盆地就像一块钢板保持不变,而周围地区的地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隆起,从而形成盆地状结构。不过,严格来说,四川盆地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实际上有一定的隆起,但相对于周边地区,造山运动对它的影响是极小的。

因此,四川盆地并不是陨石撞击形成的陨石坑。沧海桑田的地质演造就了它如今的面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