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教育报
据国家电影局1月28日数据
《流浪地球2》累计票房21.64亿元
图片来源:电影网
不少孩子看过《流浪地球2》后
萌生出各种问题
有些充满妙想、
有些洞察敏锐、
有些问及根源……
图片来源:微博
王元卓《流浪地球2》
讲述怎样的故事?
又有哪些看点?
里面的细节能实现吗?
为什么说适合孩子看?
快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流浪地球》的前传
从故事发生时间顺序看,《流浪地球2》可以视为《流浪地球》的前传。
《流浪地球》讲述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启动“流浪地球”计划,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流浪地球2》则聚焦地球开始“流浪”之前,展现太阳危机初期,人类携起手来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经历。
在科幻的外表下,《流浪地球2》有着非常细腻的情感表达。
两个主角对家人的爱成为贯穿影片的情感主线,也让“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这个史诗级的宏大叙事有了更多血肉;此外,虚拟和现实、自由和责任、个人英雄主义和集体英雄主义、AI的伦理等有着哲学和社会学意义的探讨,也与影片完美的融合。
植根于中华文化的“超炫”科幻片
气温骤降、巨浪翻滚、陨石来袭……伴随故事推进,《流浪地球2》呈现了太空电梯、月球残骸坠落地表等诸多精彩的视觉特效。
“画面庞杂多样,演员数量更多,这对我们主创团队提出更高要求。我们采用3D打印、数字车床、激光雕刻等诸多技术,推动影片道具生产更有效率、制作更为精细。”导演郭帆介绍。
在郭帆看来,从《流浪地球》到《流浪地球2》,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植根于中华文化。
“《流浪地球》中,正是因为对家园、故土的留恋,所以人物在面对危机时,不是坐上飞船逃离地球,而是选择和地球一起‘流浪’。”郭帆说,“在《流浪地球2》创作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挖掘人物内心世界,表达他们对于家庭的重视、对亲人的思念。”
图片来源:微博
流浪地球“越来越多的观众见证了我国航天员出舱、嫦娥探月等重要事件,他们对科幻影片中的故事表达和场景设定不再陌生,这让科幻电影创作者和观众可以更好地进行对话。”郭帆说。
里面的细节能实现吗?
喷出冲天蓝光的行星发动机、洞悉一切的量子计算机、高耸入云的太空电梯……片中层出不穷的“硬科技”元素让观众大呼过瘾。
从科幻回归科学,想象中的它们能实现吗?
科学家这样说↓
行星发动机造得出来吗?
影片中,人类计划给地球安装上万座巨大的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开启“流浪之旅”,这些发动机依靠重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长期研究核聚变能源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腾介绍,核聚变反应是将两个原子核重新结合,生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的过程,其间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利用这一能量推动地球,原理上是说得通的。”
然而实现重核聚变绝非易事,重核聚变是采用硅等元素作为聚变原料,这样的聚变首先要克服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斥力,越重的原子核所带电荷越多,越难以产生聚变。“我们当前广泛研究的可控核聚变均采用轻核聚变。”王腾说,其聚变原料氘和氚是自然中最轻元素——氢的两个同位素,相较重核聚变而言更容易实现。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新华社记者陈诺摄
王腾告诉记者,可控核聚变是目前世界最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经过全人类70余年的共同努力,核聚变研究已从实验装置进入实验堆和工程堆“章节”。“让聚变能推动星球旅行可能为时尚早,但点亮一盏灯大有希望。”王腾说。
量子计算机真的无所不能?
电影中,拥有超强算力和自我意识的量子计算机系列让人惊叹。“很显然,它已经是一台优秀的通用量子计算机了。”中国计算机学会量子计算专业组秘书长郭国平教授认为,未来量子计算有望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据介绍,学术界把量子计算发展分为“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实现专用的量子模拟机”“构建可编程通用量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一位国内量子计算领域知名学者表示,目前国内外量子计算机研发已实现第一阶段目标,达到第二阶段目标是当前学术界主要的研究任务,距离科幻电影中所展示的应用至少还需要10年到15年左右的时间。
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的光量子干涉实物图。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太空电梯的关键是什么?
电影中,高耸入云、连接天地的太空电梯运行场景震撼。“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找到合适的材料用作电梯的缆绳。”长期研究新型材料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管庆方认为,“太空电梯”代表着人类对材料极限性能的追求。
一根合格的太空电梯缆绳需要具备如下能力:首先强度足够大,其次需要考虑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服役性能。
“人类将不断突破材料的极限性能,发展全新的材料。”管庆方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的新材料“碳弹簧”(新华社安徽分社制图)
机器狗啥时能真正进入生活?
电影中,智能机器狗“笨笨”憨态可掬,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小平认为,其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活跃在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
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展示的一款面向家庭场景的仿生机器狗。新华社记者张端摄
目前,人工智能还未能真正完全以人的姿态参与你我的生活。但是,学习能力、感知能力乃至决策能力在一些机器人身上已有体现。陈小平认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将如何发展,有没有可能、有没有必要采用和人的智能一样的工作原理?这对人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为什么说适合孩子看?
《流浪地球》构建了一个相对严谨的科学世界观:遭遇重大灾难的未来地球,人类社会规则有哪些变化?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自救?而这些自我设问的背后,是深层次的人文意识和环保情怀,也是中国积极为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体现。
过去,人们习惯观看外国灾难片,这些影片多通过绝地孤胆式的英雄模式传达所承载的文化理念。今天,中国也终于拥有了这样的重磅影片,来传达我们对于全球气候、和平发展等重要议题的话语和态度,表达我们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切和责任。
图片来源:微博
流浪地球科幻电影的兴旺,是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科技水平紧密相关的。中国科幻电影未来的蓬勃,一定是建立在整个社会不断强化的基础理论科学基础之上。
一个从小仰望星空、寻找“天宫”的孩子,他的科幻思维是必然是超越前人的。一部好的科幻电影,能开启孩子们的想象力与求知欲。或许在未来,我们不仅能带着孩子在电影院看属于我们自己的、更出色的科幻电影,还能让更多孩子,因为优秀的科幻影视作品,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爱上了科学的世界。
本文来源|综合自新华社、极客公园、光明日报、微博
流浪地球、豆瓣电影、电影网等责任编辑|王佳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