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馆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今天在蚂蚁集团旗下鲸探平台发布了两件数字藏品——“璀璨橄榄陨铁·伊米拉克陨石”和“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的缩比模型·水运仪象台”,让观众把热门藏品“带回家”。
两件数字藏品分别取材于上海天文馆“家园”和“中华问天”展区,一件是推测约在14世纪降落到地球的陨石,另一件是北宋时期发明制造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缩比模型。它们跨越中西,一同见证世界天文史的发展历程。
据介绍,年,探矿工作人员在海拔米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中发现了几块奇特的“宝石”,其中最大的重千克,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科学家认为它们是橄榄陨铁,命名为伊米拉克。
从伊米拉克陨石的切面可以看出,橄榄石和铁质部分相嵌在一起,其中黄色的为橄榄石,结晶程度高,打光后呈现宝石般美丽的色泽,白色的为铁质部分,两部分的天然融合让我们一睹行星内部的真实面目。这类陨石来自小行星的幔层结构,科学家推测是中小行星的碰撞形成。上海天文馆共收藏了3块伊米拉陨石,最大的一块是年从德国慕尼黑国际珠宝矿物展征集而得。
水运仪象台是北宋时期苏颂、韩公廉等人发明制造的以漏刻水力驱动,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自动化天文仪器。据《新仪象法要》记载,它是一座底为正方形、下宽上窄的木结构建筑,高约12米,底宽约7米,分为3层。
为了尽可能完美地将天文学展品转化为数字文创产品,上海天文馆的天文专家和上海自贸文投的设计师针对两件展品的数字化难点,进行了细节打磨、反复推敲,通过概念再造、二次设计和3d数字建模等工作,将实物的璀璨和神秘进行全方位呈现,用数字技术“复活”古代科技。
依托区块链技术发行的数字藏品是文创数字化的一种载体,通过区块链唯一标识的技术手段,可以在保护其数字版权的基础上,实现真实可信的数字化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数字藏品与实物藏品分属虚拟和现实两个世界,前者打破了时空限制,让观众可以“走近”它、欣赏它,随时随地了解藏品背后的故事,体会其承载着的文化精神内涵,从而让观众与博物馆之间建立起更紧密的连接。据悉,两件数字藏品各限量发售份,每份售价18元。
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强调博物馆拥有影响人类世界的巨大潜力和强大能力,呼吁各界共同建设更美好的未来。在阐述这一主题时,国际博物馆协会提出了“数字化与可及性创新”问题,旨在通过数字技术让博物馆成为创新的乐园并应用于日常生活。5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要求“推动文化机构将文化资源数据采集、加工、挖掘与数据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将凝结文化工作者智慧和知识的关联数据转化为可溯源、可量化、可交易的资产,分享文化素材,延展文化数据供应链”。数字化创新将为博物馆带来新的机遇,凝结文化工作者智慧和知识的资源以全新的形式展现给公众,让博物馆更容易接近和参与。
此次上海天文馆发布数字藏品,为上海科技馆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面向未来,上海科技馆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用数字技术赋能场馆,激活文化资源,打造无界、可达的科普教育大平台。
栏目主编:黄海华
本文作者:俞陶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