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否有签字画押

随着现代影视剧的发展,古装剧这一影视类别开始充斥着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一般来讲,因为很难知道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些古装剧对于历史的还原一般不太好。

再加上影视拍摄成本等等因素,导致我们现代看到的古装剧有很多都不严谨,也正是这个原因,以《长安十二时辰》等以服化道严谨闻名的古装剧才有这如此好的口碑。

不过虽然绝大部分的古装剧拍摄的并不严谨,但是里面有一些中国流传了千年的历史习惯并不会出错。比如审案子是县太爷审,古装剧的编剧也不会常识缺乏到写出皇帝审理平民百姓案子剧情的地步。不过在这些历史常识中,最不容易出错但又让人好奇的就是签字画押了。

签字画押是中国一项历史非常久远的习惯,通常罪犯在罪状上按手印就算认罪了。我们现代人知道人的指纹有着很大的区别,世界上出现同样指纹的可能性只有亿分之一,所以我们现代人才会认为指纹能够代表一个人。

但是很多人相当疑惑:在古代又没有指纹识别技术,那古人是怎么识别指纹的?他们又为什么要用指纹来当凭据?

指纹识别的历史

首先,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指纹识别技术完全就是一个误会了。我们现代人所拥有的指纹识别技术建立在很多的精密仪器上,而且现代人的指纹识别技术与其说是指纹识别技术,不如说是电子指纹库技术。

现代指纹识别技术与古代指纹识别技术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现代人有了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将指纹录入到网络中,这样当犯罪现场出现了指纹时,我们就能通过现场出现的指纹对比已经录入的指纹,查看出现在犯罪现场的指纹的主人是否有犯罪前科,是否早已被录入了指纹。

况且中国有着十多亿人,就算是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国的人口也有数千万人,这么多的人口要一一比对指纹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各地指纹的运输会是很大的问题。

我们现代人有了电子信息技术就不需要担心这些问题了,我们只需要将一个人的指纹发送到网络上,就算是南京的人,北京那边的部门也能比对他的指纹。而电子技术能够自动识别相似的指纹,让各部门避免用珍贵的人力去进行指纹识别。

那么古代人的指纹识别技术又是什么样的呢?其实古代人的指纹识别技术非常简单粗暴,那就是肉眼识别。其实古人很早就知道了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只是那时候的人不知道指纹出现的原理是什么,也无法证明每一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

早在战国末期,中国西部到中部地区就已经有了利用指纹搞刑侦的记载。在年,我国湖北省出土了一批秦朝竹简,这批秦朝竹简中有一卷被学者命名为《封诊式·穴盗》简,在这卷竹简中记载了一起当地政府部门用手印以及指纹破案的故事。

在《封诊式·穴盗》竹简记载中,当地出现了一起盗墓事件,因为当时天气比较潮湿,泥土比较湿软,结果盗墓者在爬盗洞的过程中在盗洞的泥土上留下了大量的手印、指纹、手肘印以及膝印,当地政府靠着这些留下的线索对这起案件展开了侦查。

从这我们不难看出,在秦朝时期中国人民对于指纹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认识,而在形成这种认识之前,中国人民对于指纹必然有着大量的摸索,而摸索是需要时间的,因此我们不难推测出,在至少战国末年中国就已经有人认识到了人和人之间指纹不一样的情况,甚至只要出现了明确的记载,这种认识还能追溯到春秋或者商朝时期。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民对于指纹的认识越来越深,于是古人将指纹分为了三大类,一类是箕形纹,一类是斗形纹,还有一类是弓形纹。这三类指纹有着形状的区别,但每一种却有着细微的不同。

这就好比人靠着肤色分为了三种人,但是不管哪一种人种内部每一个人都是长得不一样的,即使是再像的人也能找出外貌上的区别。

现代指纹库

只是当时中国古人没有想到将每一个人的指纹登记在册,将其作为身份证号码一样的东西。现代第一个系统性的指纹库建立于19世纪的中后期,当时法国巴黎警察阿方斯·贝蒂荣在无聊时期喜欢观察犯罪者留下的证物,而在这些证物上总是会留有犯罪者的指纹。

通过长久地观察这种犯罪证物的情况,阿方斯·贝蒂荣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系统性的指纹库,且在年法国巴黎警方通过他的指纹库成功侦破了一起谋杀案,从此阿方斯·贝蒂荣一夜成名,他也被尊为“指纹鉴定之父”。

虽然中国使用指纹破案的历史要比阿方斯·贝蒂荣早,但因为中国古代没有建立起系统性指纹库的原因,我国就只有把这项殊荣拱手让人了。

签字画押的区别

此外,所谓的“签字画押”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签字自然是写自己的名字,而“画押”其中的花样就比较多了。其实画押也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其中画指的是画画,中国古代因为文盲率很高,所以底层人民不懂得写字,在签字画押时自然就无法写自己的名字了。

再加上当时中国古代对于“每一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这一事实不是特别坚定,所以会允许底层人民在一些具有法律性的文件上画一些特定的花纹或者是十字。

至于所谓的“押”,这才是我们一般人理解的按手印和指纹。这个押字在古代有按的意思,所以才成为了按手印和指纹的形容词。后来随着文化的演变,“画”和“押”两个词被组合了起来,成为了“画押”。后来再随着文化的演变,“画押”又变成了“签字画押”。

在现实中,人有可能出现指纹特别相似的情况,古代那种用肉眼看的暴力指纹识别很难认出这种区别,因此古代靠指纹在具有法律性的文件上签字的行为依旧有漏洞。但是古代的人口流动是很小的,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的底层人民一生可能连自己住的村庄都没出过,所以在一个封闭、人口不流动的小社会里,古代的指纹识别技术已经够用。

如果古代有人因为指纹和别人像而被定罪,那就只能算他倒霉了,毕竟这种概率可比走在路上突然被陨石砸死的可能性低多了。

签字画押运用的范围

在中国古代,指纹的运用范围包含了政府公文、各种契约以及供状。供状自不用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古装剧中都有嫌疑犯按手印和指纹的画面,也有官差在判案现场将嫌疑人打晕,然后别人拿着嫌疑人的手去按手印和指纹的画面。

这些古装剧里面可能出现的冤假错案我们暂且不谈,从这些画面中我们不难认识到,古代人在判案时让嫌疑人在供状上按指纹已经是常规操作,嫌疑人一旦按下去,就表示自己认罪,这件事也就基本盖棺定论。

至于在契约上按手印或者指纹,则多见于各种地契。不管古今,土地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我们现代人有土地产权证书,而古代人也有地契。古代大多数时候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而在买卖土地时就需要签订地契。

古代的地契一般会写明土地的大小、位置、买卖土地时的价格以及土地的边界点各在什么位置。在写明了这些后,买卖土地的双方就可以按下自己的手印,而手印上一般也会连带着五根手指的指纹。在按上手印指纹后,官府再盖上公章,自此土地买卖成立。通过这种方式古代人就能确定自己对于某一块土地的产权。

在宋朝时期,我国可就出现过利用手印伪造地契的事件,而这件事最终被记载在了《宋史·元绛传》。在《宋史·元绛传》中,豪强子弟龙聿引诱少年周整赌博,之后龙聿靠着千术赢了周整很多钱,致使周整债台高筑。

这时候龙聿就出了一个馊主意,他对周整说:你把按有你母亲手印的纸带给我,我可以伪造地契,你就用这些田地来还债吧。周整照办,之后伙同龙聿伪造了大量的地契,将自己母亲的田地悉数割让给了龙聿。

当地州县官吏见到地契很正常,于是认可了周整母亲售卖土地给龙聿的手续,这些土地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到了龙聿手中。但是北宋官员元绛对于这些地契的合法性存疑,结果他仔细观察这些地契,发现这些地契上面的字居然是覆盖在手印上的,随认为这些地契是先有手印再有字。之后元绛重新处理了这件事,并通知了周整的母亲,将这些土地物归原主。

从这件事我们不难看出,在北宋时期中国人民对于手印以及手印上连带指纹的认识已经非常熟悉,甚至能够通过丰富的经验认出纸上手印和文字的覆盖关系,这已经有了现代指纹识别和字迹识别的味道,可见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很落后的古代,古人已经能够通过经验来做到现代人利用精密仪器才能做到的事情了。

至于公文,则是以“画”为主,那时候公文上面通常会画一些特定的花纹,这些花纹被称呼为“花押”。然后负责这件公文的负责人在公文上签上字,再按上一个指纹,那这件公文就具备了法律效应。

古代签字画押的没落

不过签字画押在满清时期逐渐用得少了,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认为,一个县令管理的土地上案件发生少就意味着这个县令有才德和能力。因此当时很多县令逐渐开始追求自己管理的土地上少事甚至是无事。于是全国县令开始鼓励当地宗族自行处理案件,因为当地宗族自行处理的案件不需要上报,这样就能达到县令自己管辖的土地上少事甚至是无事的目的。

而宗族是以血脉关系为纽带的,在宗族势力中,事情的定夺往往是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的一言堂,因此民间处理案件不需要签字画押。

一个人偷了另一个人一头牛,官府处理就是罪犯认罪,在罪状上按手印,然后该赔偿的赔偿。但是民间处理是直接打一顿,然后赔钱砍手选一样,至于签字画押留案底,民间是不可能考虑的。所以满清时期签字画押用得非常少,因为罪状都很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