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星闪耀时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月亮与星辰代表着遥不可及。“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亮仅只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的意象。离别、相思、故园、思乡、惜时……这种对月亮的独特情感,形成了中国人恒久不变的情结。
昨晚,同四川作家陈新电话聊了一个多小时,直至手机发热仍意犹未尽。这是和作者在电话里聊一篇文章最长的时间。聊什么?聊嫦娥奔月,聊“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聊中国探月工程的筚路蓝缕,聊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陈新说,吴伟仁还有很多故事没有呈现出来,中国探月工程还有很多的人和事值得去记录去书写去讴歌;陈新说,在采访中,在创作时,他堂堂七尺男儿总忍不住落泪。
从第一次近月制动的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绕、落、回”三部曲圆满收官,九天揽月神话般的畅想曲终于在我们身边奏响。可是,有多少人知道栾恩杰、孙家栋、欧阳自远、吴伟仁、陈求发、严俊,以及成千上万为奏响畅想曲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航天人呢?他们犹如一颗颗寂寂无名的星辰,闪耀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天空。
人类群星闪耀时!结束与陈新的电话,我突然想到茨威格享誉世界的传记名作,还有那句名言:世间的伟大壮举总是默默完成的,它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发着光辉。(周璐)
吴伟仁在解读月球车。
“嫦娥”探月
从21岁时的生产队长,到中国探月总设计师,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传奇。
亦如中国探月工程,从零起步,快速成长,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1
月华如水,淡淡地洒在天地间,犹似镀了一层朦胧且轻薄的面汤。鸟嘤、蝉鸣,虫豸的欢歌,或者静寂的树们、山们,都在这浩渺的面汤之中,各自腻润。
虽然空气凝固,或大或小的风,都热得不知躲哪儿去了,但沐浴在月光里,他的内心,还是像在汗涔涔的炎热中饮下了一碗凉水般舒服。
在田地里劳动了一天,熬到晚上,终于可以躺在房前晒坝里的竹席上,乘凉、歇息一下了。
同一块晒坝里还有不少男人和女人,也跟他一样躺在竹席上乘凉。因为劳累,有的人已经发出了呼噜声,一任如轰炸机般的蚊子叮咬也没醒。
但他却没睡着,看到浩瀚的夜空,繁星点点,圆月高挂,他的思绪又回到了童年的夏天,回到了妈妈给他所讲的关于月亮与嫦娥的神话中去了……
在中国,谁的童年没有被嫦娥的故事装点过?嫦娥蟾宫曼舞,月桂之香冉冉,这美好而凄婉的神话,给我们开启了惠敏,启蒙了同情心、正义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他的童年也是一样,也曾向月亮寄寓过希望,寄寓过美好。
不同的是,他后来成了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他,是吴伟仁。
吴伟仁是大巴山的儿子。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平昌县得胜区得胜公社独柏大队。苦寂的童年被蓊郁美丽的大巴山景色牢牢囚困,梦想和未来只能被神话的彩笔勾勒。月亮,以及母亲所讲的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是吴伟仁连接现实与理想的一根线。
读书之后,虽然他明白了母亲所讲关于嫦娥和玉兔的故事,不过是人类的美好想象,但是随着知识面的扩大,他却对月球的神秘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月球上就算没有嫦娥,没有兔子,那月球上到底有什么?那明明皎皎的存在,不可能皆是虚无吧?这个兴趣牢牢地困扰着他。他遐想,要是哪一天自己能够去月亮上看看,或者凭己之力去揭开这个谜底,该有多好啊!
然而,读完高中,他却回村当了生产队长。面对冷酷巍巍的大山,他无奈地明白,自己连出生、成长及生活所在的山沟沟都走不出去,又怎么能揭开月球之谜呢?
2
由于吃苦并表现好,年,吴伟仁被推荐上大学,幸运地成了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专业的一名学生。
离开平昌,离开四川,一路向东。在如同闷罐的火车中,经重庆,过湖北、江西,两天两夜后,终于到达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国科技大学校园。
天啊!原来大学这么大啊!这是平昌中学的多少倍啊?通过了解,吴伟仁得知了中国科技大学“显赫”的“身世”。
这所大学于年成立,华罗庚、钱学森、马大猷、贝时璋、严济慈、吴有训、柳大纲、赵九章、赵忠尧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兼任校系领导并亲自授课。
进校没高兴几天,吴伟仁便愁上了,其他课程都跟得上,可英语课却让他听得如坐飞机——他在高中时学的是俄语,英语碰都未碰过。吴伟仁没有退缩,他坚信只要努力,一定能够将英语成绩补上去的。于是他便从A、B、C开始学习,将英语单词写在一张又一张小纸条上,课余看,走路看,上厕所看,吃饭看……尽管用功如此,第一学期英语考试时,他的成绩依然是全班倒数第一。
这个丢人现眼的英语成绩,对吴伟仁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最担心的是,如果英语成绩太差而拖垮总成绩的话,他很有可能会被遣返回大巴山重新当农民。
春天到来之时,那些冬天里的寒冷、颓败和萧瑟在万物复苏的同时开始了隐退,吴伟仁觉得,自己不应该辜负了春风之暖,要以一颗春天之心迎接新气象的到来。
一分努力一分收获,老师和同学们眼中,出现了一个求知狂人,更看到了他成绩如芝麻开花一般不断增殖和攀升的现象。当他毕业时,他的英语成绩已成全班第一名。
年11月,吴伟仁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因成绩十分优异,被分到当时顶尖的科研机构——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当技术员。
从这一天起,吴伟仁便下定了要凭自己的双手去钻研航天科技,揭秘沉睡在月亮里、沉睡在太空里的奥秘。
而此前,美国、苏联在月球的探索正如“华山论剑”,短兵相接,激战犹酣。
当两个科技大国斗得天昏地暗、乾坤倒转,最后胜负难分之时,中国的探月事业,却正如牛耕锄种的吴伟仁未来的科技事业一样,还是一张白纸。
这一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春风袭来。
也在这一年,高不可攀的蟾宫里深不可测的神秘,正从远古走来,一米一米地降低它与中国的高度。
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公报》开启了中美历史崭新的一页,时任美国总统的吉米·卡特因为见证了这段历史,而被永久载入中美关系的史册。
而在《中美建交公报》诞生之前,卡特总统曾派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并赠送了一件特殊礼品:一块只有1克重、小指尖大小的月球岩石样品。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将这块穿越古今的神秘石头,转交给了科研部门要求研究。
由于当时全国搞天体岩石的研究人员很少,有关部门便找到了远在贵阳的欧阳自远。
欧阳自远是我国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年,一颗陨石坠落在中苏边境,让欧阳自远成了中国最早研究陨石的人,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成果。
样品被送到贵阳后,欧阳自远请来全国近百名有关专家,并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专家们将这块月球岩石一分为二,在对其中0.5克样品进行研究后,发表了14篇研究文章,推断出这块月石是由“阿波罗17号”飞船采集来的样品,并回答了其取自月球的位置。中国科学家得出的检测成果,让美国人很信服。
中国沉稳坚定的眼神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