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分与整体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如:
不是所有输入信号都能激发神经细胞产生自己的信号。神经元就像个微处理芯片,它通过突触接收大量的信号,并且不断地把从突触接收到的输入信号进行整合。但不同的是,微处理器有许多输出途径,神经元则只有一个,就是它的轴突。所以,神经元对输入信号的反应方式只有一个:要么通过轴突激发一个冲动,向回路中相邻的一个神经元发出信号,要么相反,不发出信号。(浙江卷第9题)下面是对神经元工作原理的简单概括,恰当的一项是A.神经元通过突触接收信号,并对信号进行整合,再通过轴突激发一个冲动,向四邻的每一个神经元发出信号,或不发出信号。剖析:根据原文,神经元对输入信号的两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之一是“通过轴突激发一个冲动,向回路中相邻的一个神经元发出信号”,而A项却将其表述成了“向四邻的每一个神经元发出信号”,这就犯了将“部分”表述为“整体”的错误。
2.已然与未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即将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如:摩根承认,现在还难以区分出陨石撞击和“凡尔纳爆炸”留下的遗迹。为此,还需要找到存在气体释放管道的痕迹。摩根相信,相关的管道痕迹就埋在喷流出来的洪流玄武岩的岩石下面。有朝一日,或许这些证据能在地震图片和重力勘测中显示出来。(天津卷第10题)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C.陨石撞击地球与“凡尔纳爆炸”现象不同,因此,我们现在可以根据撞击遗迹确定其属何种现象。剖析:根据原文,“现在还难以区分出陨石撞击和‘凡尔纳爆炸’留下的遗迹。为此,还需要找到存在气体释放管道的痕迹……有朝一日,或许这些证据能在地震图片和重力勘测中显示出来”,而C项却将其表述成了“我们现在可以根据撞击遗迹确定其属何种现象”,这就犯了把“未然”误作为“已然”的错误。
3.或然与必然
事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或然”,即“有可能而不一定发生”;另一种是“必然”,即“事理上必定发生”。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常将“或然”的趋势表述成“必然”的趋势。如:太阳风也会引发磁层亚暴。在磁层亚暴期间,距离地球表面公里的高空处可能会产生强烈的真空放电和高压电弧,给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带来灾难,甚至导致卫星陨灭。年5月发生的一次太阳风使美国发射的一颗通讯卫星失灵,导致美国万个寻呼用户无法收到信息。(江西卷第10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A.强劲的太阳风一旦引发磁层亚暴,将导致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失灵甚至陨灭。剖析:根据原文,强劲的太阳风一旦引发磁层亚暴,“距离地球表面公里的高空处可能会产生强烈的真空放电和高压电弧,给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带来灾难,甚至导致卫星陨灭”。据此可知,“导致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失灵甚至陨灭”只是强劲的太阳风引发磁层亚暴期间可能带来的一种灾难,而A项却将此表述成了一种必然灾难,这就犯了将“或然”表述成“必然”的错误。
4.先期与后期
命题者在事物产生的时间上设置干扰,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如: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阿克塞尔和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广东卷第7题)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剖析:根据原文,阿克塞尔和巴克描述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是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和“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这两个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而B项却将其表述成了“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这就犯了将“后期”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误作为“前期”研究成果,将“前期”的“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误作为“后期”研究成果的错误。
5.主要与次要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如: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全国卷一第6题)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剖析:该段的中心句是“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为了阐释这一观点,下文以“中条山”为例分两层作了说明:一层是“中条山是阻隔”,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的人们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中条山这道自然屏障,向南跨越,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另一层是“中条山是护卫”,从南面北越中条,就意味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无论从中心句中的关键词“多在于”来看,还是从下文的举例阐释来看,“中条山”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意义都在于“阻隔或护卫”,而B项却将“中条山”这一“中国文明起源”上的主要意义说成了“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这一纯粹地理空间位置上的次要意义,这就犯了将“主要”和“次要”倒置的错误。
6.原因与结果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设置干扰,或将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关系。如:这种可怕的喷发机制让摩根想起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的一种能将物体发射入太空的巨型枪,故将此爆炸命名为“凡尔纳爆炸”。(天津卷第9题)下列对于“凡尔纳爆炸”理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凡尔纳爆炸”的喷发机制是摩根受《从地球到月球》小说中的巨型枪原理的启发而发现的。剖析:根据原文,摩根是因“这种可怕的喷发机制”想起“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的一种能将物体发射入太空的巨型枪”的,而C项却表述成了摩根的“‘凡尔纳爆炸’的喷发机制”是受凡尔纳“《从地球到月球》小说中的巨型枪”原理的启发而发现的,这就犯了因果关系颠倒的错误。
7.言此与言彼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如:年11月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贵州瓮安县北斗山区的岩石层中,发现了5.8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的化石。(第二段)……尽管这一古老动物躯体很小,科学家还是辨别出了它内部的几个器官:一对体腔和成对排列的感觉窝,消化道前端有向腹部开口的口部和紧接其后为多层构造的咽壁所包绕的咽道等。它的形状像是压扁了的龟壳,机体由外胚层、内胚层和完全中胚层组成。(第三段)(江苏卷第8题)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C.“小春虫”可能是通过位于消化道前端的口部和紧接其后的咽道来获取土壤中养料的。剖析:原文第二段中明确指出“小春虫”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而C项却将此说成了生活在陆地的“获取土壤中养料”的动物,这就犯了将“此”(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表述成“彼”(生活在陆地的动物)的错误。
8.言多与言少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少的事物表述成多的事物,或将多的事物表述成少的事物。如:我们天生就知道送花有一种强大的心理效应,然而在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方面还没有进行过多少科学研究,尽管花卉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国际产业。(山东卷第9题)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对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问题,心理学界已经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剖析:根据原文,心理学界“在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方面还没有进行过多少科学研究”,该句的语意是说科学研究的数量还“很少”。而D项却将此表述成了“心理学界已经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该项的语意是说科学研究的数量已经“很多”,这就犯了将原文中“少”的事物表述成“多”的事物的错误。
9.客观与夸大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如:年5月11日,美国纽约曼哈顿一幢高楼里正在进行一场被媒体称为“人机大战”的国际象棋比赛。对局的一方是年以来一直独霸棋坛的俄罗斯棋王卡斯帕罗夫,另一方是美国IBM公司推出的“天下第一”下棋机器——名为“深蓝”的超级计算机……“深蓝”曾于年跟卡斯帕罗夫交过一次手,结果以1胜2平3负败北。随后IBM的专家们一方面努力从硬件上提高“深蓝”的运算能力和速度,另一方面加深“深蓝”对棋局的“理解”,终于使其棋力大增,最后战胜棋王。(全国卷三第6题)从上下文看,以下对这次“人机大战”特别引人注目的原因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人跟计算机进行国际象棋比赛尚属首次,所以引起媒体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9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