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最初症状 http://www.bflvye.com/m/

犀牛娱乐原创

文|小福编辑|朴芳

作为开心麻花的新一任最卖座影片,票房已超过31亿大关的《独行月球》已经打破了不少市场纪录。

年度票房亚军、中国影史票房第14名,上映的这近三个月时间里,《独行月球》没有辜负行业与观众的预期,让内地电影市场好好体验了把久旱逢甘霖。

不过,在这些漂亮的战绩背后,犀牛君也看到了《独行月球》的“险”。

近五年的超长创作战线,大体量的前期投入,颇具挑战性的科幻题材,疫情带来的场外干扰,甚至是反喜剧片套路的“BE”结尾......放在上映之前,《独行月球》身上的每一个标签都是冒险的具象化。

如今复盘项目时,我们才后知后觉,这部电影其实不过是张吃鱼独立执导的首部长片而已。

从一位中途转行闯进影视圈的无名编剧,到手持31亿+单片的麻花导演。这个名叫张吃鱼的年轻人,最终还是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导演、编剧张吃鱼

“独行”月球

你眼中的《独行月球》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想必一千个观众眼中,会有一千种不同的观后感。

不过这一次,恐怕绝大多数观众都获得了一个共同感受:这部电影与过往开心麻花喜剧“不一样”。

更宏大的世界观、更具想象力的剧情发展,这部电影,满足了大部分观众对科幻喜剧的设想。

在内核上,《独行月球》依然是一部麻花味十足的作品。

一个被忘在月球上的普通宇航员,在误以为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后一个地球人之后做出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举动,殊不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直播给地球同胞。荒诞夸张的设定,让喜剧感自然而然地洋溢出来。

而这部影片又有与过往麻花喜剧不同的一面。一方面,《独行月球》是一部彻头彻尾的重工业科幻片,片中对浩瀚宇宙、月盾基地、地球末日的描绘,并不亚于任何一部正统科幻片。

另一方面,非传统的剧情设计,也让《独行月球》有了不同以往的一面。故事里的独孤月经历了失去的悲痛与重逢的喜悦,最终欣然接受自己的既定结局,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英雄。

这并不是麻花过往常见的大团圆结局,但其喜中带悲、悲中带燃的气质意外地让人更加印象深刻。

导演似乎无意过度渲染某种情绪,改用更加大胆的“纯粹”去完成叙事。在此之前,我们也未曾想到,科幻大片原来也可以与喜剧融会贯通,一场悲剧竟也能拍得如此热血。

这幅浪漫的太空幻想画卷,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加张吃鱼的一面。张弛有度的喜剧,浪漫的叙事,出乎意料的结局——汇集了这一切的《独行月球》,颠覆了不少观众对开心麻花电影的既往认知。

这些“不一样”,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独行月球》映后的主要热议点。

重新认识张吃鱼

《独行月球》是张吃鱼首次独立执导的电影项目,毫无疑问,也是迄今为止张吃鱼个人风格最浓厚的一部作品。

在属于科幻的天马行空与开心麻花典型喜剧风格的交集中,我们感受到了这位青年导演身上愈发强烈的个人色彩。

第一,漫画感。

在很多采访中张吃鱼都表明了自己的“二次元”属性,甚至这部《独行月球》的诞生,也是在他看过原作漫画后才确定了改编意向。

我们在《独行月球》的不少桥段中都读取到了如少年漫般热血而强烈的情绪传达。

这种情绪在影片后段尤为明显。那时,重新和地球建立起联系的独孤月再次看到了女神马蓝星的脸。他因此重拾活下去的欲望,带上唯一的伙伴金刚鼠冲向月球背面。

在意外与金刚鼠走失后,独孤月毅然决然掉头营救;独孤月遭遇燃料告急危机时,金刚鼠主动承担了“交通工具”的重任;还有在全片最高潮,独孤月告别金刚鼠独自举起核弹撞向陨石。

在这些角色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超出现实的无畏与热血。正如导演此前所做的解读,“这些都是很浪漫的情绪,设计了一种属于我个人的浪漫主义。”

在张吃鱼的作品中,漫画感更像是一种浪漫色彩,令观众为之流连。

第二,创新感。

首先是类型创新。要知道,科幻题材在中国市场还处于刚刚推开大门的阶段,科幻喜剧在影史上又是少之又少的稀有题材。张吃鱼却无惧冒险,直接在《独行月球》中将设想变为现实。

其次是叙事创新。

开心麻花以喜剧立身,从话剧舞台到大银幕,近年来已经打造了数部备受观众喜爱的优质作品。而麻花厂牌的喜剧风格,也越发深入人心。

不过此次张吃鱼的创新显然打破了常规麻花喜剧的界限,而这又何尝不是拓宽了喜剧的可能性。

第三,年轻感。

完成这一切的张吃鱼,其实不过是一名85后的年轻导演。

从选题、剧作层面大胆的创新精神,到片中无处不在的漫画感,在张吃鱼身上写满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息。

张吃鱼曾在采访中透露,他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故事还是在国产科幻电影没有出现发展苗头的年。但他却选中了这个故事,甚至敢在几乎没有相关项目参考之时,决心做出这部大体量电影。

而在实际拍摄过程中,由于是第一次操盘大特效项目,张吃鱼也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状态。一边拍摄一边吸纳消化新的技术知识,确定技术的运用方法。

最后,我们看到了这样一部充满想象力与浪漫色彩、却又不失逻辑的科幻喜剧,也重新认识了这位飞速成长的青年导演。

抓住可能性

现在,《独行月球》已经飞过了31亿票房大关,而作为导演的张吃鱼,又能继续飞多远?

从业履历上的张吃鱼,是一位典型的非科班路线导演。

大学时开始连载出版网络小说,毕业后成为网站编辑,再跨行进入影视公司担任文学策划,接着进入开心麻花成为一名编剧。

从网剧、话剧到电影,从编剧、联合导演到独立执导,到这部《独行月球》上映,仅在开心麻花,张吃鱼就已经默默耕耘了十年时间。

在我们看来,这种厚积薄发的多元从业经验对于一名电影创作者来说是宝贵的。

在不同媒介上的创作经历能够让他更多方面地了解到观众的审美点,进而更精确地把控内容。舞台经验更是可遇不可求。喜剧是公认的难出精品,无论是话剧还是电影,光是“让观众发自内心发笑”这一条标准就淘汰了不知多少项目。

相比较而言,舞台的沉浸感略低于大银幕,而喜剧表演更考验演员的临场发挥和观众的即时反馈,因此在剧本创作上也更需要严加揣摩。

得益于这十年来在麻花期间的持续实践,让张吃鱼得以拥有了更加纯熟的喜剧驾驭能力。而在《独行月球》里,张吃鱼更展现出了喜剧创作中难得的“克制”。笑点有放有收,悲情却不煽情,在我们看来,这种喜剧式的忧伤显然更具高级感。

除此之外,作为一名“标准”年轻人,张吃鱼更加了解当下年轻观众的喜好,也能够更加大胆地将他那年轻人特有的浪漫主义与无限想象力运用在新的作品中。

在之前的采访中,张吃鱼表示接下来还会继续创作大特效项目,延续这种充满想象力的浪漫故事。

现在,《独行月球》已经打破了中国观众对麻花喜剧的既定认知、打破了国产科幻电影的既定认知,而我们也相信,已经打破过现状的张吃鱼有能力继续打破下去。

于行业层面而言,像张吃鱼这样具备成熟创作能力的年轻导演,代表着无限想象力与可能性,本身就具备行业稀缺性。正因他们的存在,市场天花板才能被一次又一次抬升。

这批创作者的未来将会是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甚至决定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

希望张吃鱼“们”,能够带领中国电影,一往无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