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

一条消息直冲热搜榜

令众多网友大吃一惊!

惊呼差点要“消失地球”了

原来

7月25日

一颗编号为“OK”

直径较大的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

差一点点它就不叫OK,而是叫KO了!

“OK”的运行速度为24.5公里/秒

最近时距离地球仅有7.4万公里

相当于五分之一的地月距离

更为惊险的是

直到飞临地球前一天

这颗小行星才被

巴西索纳尔天文台和美国宇航局发现

并被赋予代号“OK”

与地球“擦肩而过”的OK(好在有惊无险)

惊险!最后一刻才被发现

最近的时候,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不足1/5月地距离,直到它抵达近地点之前最后一刻才被巴西的索纳尔天文台发现。

而值得一提的是,与那些长期被记录在案和时刻受到“监视”的小行星不同,这颗名为“OK”的天体,是在飞临地球的前一天才被人们发现的,这着实令天文学家们捏了一把汗。澳大利亚的天文学家迈克尔·布朗评论道:“它就像是凭空冒出来的一样”。

01:05

“OK”与地球“擦肩而过”视频

最近几年,天文学家们多次提前预警这种跟地球擦肩而过的小行星。这颗“OK”之所以引发巨大的骚动,最主要的原因是被发现的太晚了,完全没有给人类留足充分的时间来应对。

那么“OK”为何难以被发现?

李明涛解释说:“小行星本身不发光,只有太阳照着它的时候才反射太阳光。这次的小行星是从太阳那一侧过来的,背景光很强,把它给挡住了。地面接收到的它反射的太阳光线就很弱。如果它这次是从夜空方向过来的话,被发现的概率就会大很多。要单纯依靠地基光学望远镜来发现这种从太阳一侧过来的小行星,难度非常大。”

李明涛说:“为了对来自太阳一侧的小行星进行很好的监测,现在的解决办法是发展天基望远镜,把望远镜放到轨道上。”在他看来,红外望远镜在太空中更具优势。当太阳把一颗小行星加热之后,它就会往外辐射热量。在太空中的红外望远镜不依赖太阳光的反射,能大大减少测量误差。

“这次地基光学望远镜对‘OK’尺寸测量的误差超过%。将来用天基红外线望远镜的话,误差能缩小到10-30%。”李明涛说。

被美国小行星探测器OSIRIS-REx携带的相机MapCam捕捉到的小行星Bennu(图据NASA)

据他介绍,美国研究人员正在推一个叫NEOCam的空间计划。它是一个小型的红外望远镜,大概50厘米口径。研究人员计划将其放到日地系统中的拉格朗日点,希望以此在太空提前发现那些特别暗弱的、对地球有威胁的一些小行星。

李明涛说:“现在这个项目正在预先研究中,他们已经完成了方案设计,上一轮遴选的时候很遗憾没有被NASA选上,但NASA也没有停止对它的支持。这个项目未来还是有可能上天的。”

如果真的撞上地球

可毁掉两个纽约

据外媒报道,“OK”直径很大(57-米),速度很快(24.6公里/秒,约是“嫦娥”从月球返回地球速度的2倍),如果一旦撞向地球,其威力堪比年发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通古斯大爆炸”,可以毁掉大约2个纽约那么大的地区。

年通古斯大爆炸后留下的痕迹

对于如何评估小行星撞击地球所产生的危害,李明涛表示:“主要取决于小行星的直径、材质、速度以及以什么样的角度撞击地球等因素。直径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一般情况下,直径10米及以下的小行星,对人类的危害可以忽略不计,10米以上的就需要引起警觉了。”

据李明涛介绍,年2月15日,一颗直径约20米的小行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克斯地区上空发生爆炸。当地一共有多人受伤,很多房子的玻璃都被震碎了。

陨石接近地球的想象图

直径在30-50米的小行星可能产生“通古斯大爆炸”那种级别的危害。要是遇到像导致恐龙灭绝的直径为10公里的小行星,如果没有提前预警,“人类文明基本上也就完了”。

如果真有小行星撞向地球

怎么办?

如果真有小行星将撞向地球,人类该如何应对?

李明涛认为,主要还是根据发现时间的早晚来决定。他说:“如果发现时间很晚了、已经来不及采取任何防御措施,那就只有躲了。如果还有一定的时间,采用核弹是最有效的方法。不过,核弹也有一定的问题。当核弹把一颗大的小行星炸成很多碎片后,也会产生新的威胁。”

天体撞击地球想象图

李明涛进一步表示,如果发现时间更早,有十年左右的时间,这时候就可以采用动能撞击。

美国和欧洲正在联合进行的空间任务“飞镖”就是基于动量定理,通过发射航天器去撞击小行星,迫使其轨道发生变化,错开与地球的交会窗口。

如果时间再早一点的话,可以采用激光烧蚀的办法,用航天器发射激光烧它的表面,让它不断蒸发从而偏转小行星轨道。

据了解,小行星的监测是行星防御领域的一个热点。要进行防御,首先得知道危险来自什么地方。目前全世界十大天文观测站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而且观测数据主要是以美国为主。中国唯一入选的是紫金山天文台的盱眙观测站。

今年中国科协面向社会征集了20个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工程技术难题,对于小行星的调查、防御和开发就被选入其中。相信行星防御在中国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会有越来越多的力量投入到行星防御之中。

来源:科技日报综合红星新闻、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编辑:刘义阳

审核:王小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584.html